【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1)。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討不止。終至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2)將有自焚之患。黷武窮兵(3),禍不旋踵(4)。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
隋之煬帝,國非不大,民非不眾,嗜武好戰,日尋幹戈,征伐不休。及事變,兵敗遼城(5),禍起蕭牆(6),豈不為後世笑乎?籲,為人君者,可不慎哉!
【注釋】
(1)逆德:違背道德。
(2)戢:收斂。
(3)黷武窮兵:即窮兵黷武,好戰不止,濫用兵力。
(4)禍不旋踵:很短的時間,災禍就接二連三的到來。旋踵,轉足之間,形容非常迅速。
(5)事變,兵敗遼城:隋大業七年以後,隋煬帝三次入侵高麗,在現在的遼寧被打敗。這裏的“遼城”並非實指。
(6)蕭牆:門屏也,古代宮室用來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論語·季氏》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後世常用“蕭牆之患”比喻內部潛藏的禍害。這裏是指隋大業十四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將隋煬帝殺死一事。
【譯文】
武器是殺人的凶器,戰爭是違反道德的行為。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它。不能憑借國家大、百姓多,就用全部兵力進攻別國,征戰不休。這樣最終會導致滅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發動戰爭就像玩火一樣,如果不及時收斂,就會有燒死自己的危險。一味好戰不止,災禍將會很快降臨。兵書上說:“國家雖然很大,但喜好戰爭必然滅亡。”
隋朝煬帝時,國土版圖不能說不大,百姓不能說不多,但他喜歡發動戰爭,日夜征戰不停。等到戰爭形勢發生變化,隋軍在遼城被打得大敗,導致宮廷發生政變,這事怎能不被後世恥笑呢?身為國君的人,用兵難道能不慎重嗎?
【心得】
中國大多數兵家的軍事學說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反對一味地“窮兵黷武”。老子就曾說過:“兵者,不祥之器”,孫子也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劉伯溫承繼這個優良傳統,明確提出反對“好戰”的思想,認為戰爭是一種“逆德”的行為,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武力。在論述這個思想時,作者將是否“好戰”提高到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來加以認識,認為如果統治者進行的是不義的侵略戰爭,那麼不管他的軍事力量有多麼強大,最終也隻能是自取滅亡。
即使在今天,“國雖大,好戰必亡”的思想仍然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示。美國蘭德公司政治學研究部主任喬納森·波拉克就明確推崇這種“萬不得已時方可用兵”的戰略思想(見《孫子與美國軍事思想》),那些至今仍然熱衷於以武力解決問題的國家對此應該加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