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戒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周,無以捍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1),戒不虞(2)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法曰:“天下雖平,忘戰必傾。”

唐玄宗(3)時,承平(4)日久,毀戈牧馬,罷將銷兵,國不知備,民不知戰。乃安史之亂(5),倉卒變生於不圖,文士不足以為將,市人不足以為戰。而神器幾危(6),舊物(7)幾失。籲,戰豈可忘哉!

【注釋】

(1)懷柔遠人:懷柔,招來安撫。遠人,邊遠地區的人。

(2)戒不虞:防備出現意外。

(3)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後期日漸荒淫,致使朝政腐敗,終於釀成“安史之亂”,唐朝從此一蹶不振。

(4)承平:太平之治相承。

(5)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冬,統製平盧、範陽、河東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次年稱帝。後來部將史思明殺死其子安慶緒繼續叛亂。直至公元763年叛亂方被平息。

(6)神器幾危:國家差點滅亡。神器,國家政權。幾,幾乎。

(7)舊物:指國家的土地。

【譯文】

和平時期不忘戰爭的危險,太平時期居安思危,這是聖人深深引以為戒的事情。所以天下太平的時候,不能荒廢軍備。如果平時對國家安危考慮不周,出現動亂就無法應付。因此平時對內要施行仁德,對外要做好戰爭的準備。對邊遠地區應該實行懷柔政策使其歸附,以防止意外出現。一年四季進行閱兵講武的儀禮,就是表示國家不忘戰爭的危險。既然不忘戰爭,就要教誨百姓練兵習武。兵書上說:“即使天下太平,但忘記有戰爭的危險,那麼國家就會傾覆。”

唐玄宗即位時,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經很久了。當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隊也被解散,國家沒有戰備,百姓不知道作戰。等到突然爆發安史之亂,文官不能充當將軍,百姓不會使用武器,國家幾乎滅亡,大片土地也遭淪喪。唉,難道可以忘記戰爭嗎?

【心得】

劉伯溫盡管明確地反對“好戰”,但他並沒有書生氣十足地主張完全放棄軍備,而是從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強調“安不忘危,治不忘亂”。中外無數曆史事實證明:隻有“有備”,才能“無患”,居安時的確應該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