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原文】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注釋】
奪:搶奪、抓獲。魁:第一,此處是指首領、將帥。
龍戰於野,其道窮也:語出《易經·坤》卦。坤,卦名。
本卦是同卦相疊(坤下坤上),為純陰之卦。引本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全句的意思為:即使強龍爭鬥在曠野的大地上,也會走入了困頓的絕境。
【譯文】
潰擊敵人的中堅力量。捕獲敵人的首領,就可使敵人瓦解。
無首的群龍在曠野的大地上廝殺,已經到了末路。
【戰例】
之一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勢囂張,節節勝利。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派勇將尹子奇率十萬勁旅攻打睢陽。禦史中丞張巡駐守睢陽,見敵軍氣勢洶洶來攻城,便決定堅守城池。敵軍二十多次攻城,均被擊退。尹子奇見士兵已疲憊不堪,隻得鳴金收兵。晚上,敵軍剛準備休息忽聽城頭上戰鼓聲聲,殺聲連天。尹子奇急令軍隊準備與唐軍作戰。而張巡“隻打雷不下雨”,不時擂鼓,氣勢像要殺出城來,可是一直關緊城門,沒有出戰。尹子奇的軍隊被折騰了一整夜,沒有休息好,將士們疲乏至極,一心想著睡覺。這時,城中一聲巨響,突然之間,張巡帶領守軍殺出城來。
敵軍從夢中驚醒,不知所措,亂成一團。張巡和他的部下一鼓作氣,接連斬殺幾十名敵將,五千多名士兵,敵軍無力招架。張巡急令軍隊擒拿敵軍首領尹子奇,其部下一直衝到敵軍帥旗之下。
張巡不知尹子奇長得是啥模樣,無法識別,現在他又混在亂軍之中,更不容易辨認。張巡心生一計,讓部下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敵軍。敵軍中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這下命沒了。但是發現自己所中之箭竟是用秸杆削尖做的,心裏很高興,以為張巡軍中已用完箭了。他們爭著向尹子奇稟報這個好消息。張巡見狀,立馬辨認出了敵軍首領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將南霽雲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這回放得可是真箭,隻見尹子奇左眼血如泉湧,在部將的保護下倉皇逃命。尹子奇軍隊被殺得片甲不留,張巡運用此計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之二
明英宗寵幸太監王振,王振是個奸邪之徒,侍寵專權,朝廷內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論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沒有人不害怕他。當時北方瓦剌逐漸強大起來,想要奪取中原。王振拒絕了大臣們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設兵防守的建議,極力地討好瓦剌首領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大同,來犯明朝。明英宗決定禦駕親征,命王振為統帥。在糧草沒有事先作充分準備情況下,幾十萬大軍倉促出發。一路上,又連下大雨,道路非常濕滑、泥濘不堪,行軍緩慢。也先聞報,暗自高興,認為這是捉拿英宗奪取中原的大好機會。等明朝大軍抵達大同的時候,也先令部隊向後撤退。王振認為瓦剌軍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隊,嚇得聞風而逃,於是下令追擊瓦剌軍。也先早已料到,已派精銳騎兵分兩路從兩側包圍明軍。明軍先鋒朱瑛、先晃,遭到瓦剌軍伏擊,全軍無一生還。明英宗無可奈何,隻好下令班師回朝。明軍撤退到土木堡,已是傍晚時分。大臣們建議,軍隊再前行二十裏地,到懷來城憑險堅守,以待援軍的到來。王振以千輛輜重未到為理由,堅持在土木堡等待。瓦剌首領也先深怕大軍駐進懷來城,固守城池,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軍抵達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勢圍住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水源稀少。瓦剌軍控製當地惟一水源,就是土木堡兩側的一條小河。明軍被斷水兩天,軍心浮躁。也先又施一計,派人送信給王振,建議兩軍議和。王振誤以為這是突圍的大好機會,他急令軍隊往懷來城方向突圍。這一下中了也先誘敵之計,明軍離開土木堡數裏地,瓦剌軍從四麵八方包圍而來。明英宗在亂軍中,由幾名貼身侍衛保護,幾次突圍不成,終於被瓦剌軍生擒。王振忙於逃命時,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明軍一時沒了指揮首領,軍隊混亂不堪,幾十萬大軍葬身於土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