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並戰計(1)(3 / 3)

鼓聲再起,孫武發令:全體向左轉。美女們還是一個未動,笑聲比上次更大。吳王見此情景,也覺得趣味十足,心想:你孫武再大的本領,也無法讓這些女人任憑你調動。

孫武突然沉下臉來,說道:“動作要領沒有交待清楚,是將軍的過錯,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從將軍的命令,就是士兵的過錯了。按軍法,違犯軍令者當斬,隊長帶隊不力,應先接受軍法處置。來人,將兩個隊長推出斬首示眾!”吳王一聽,慌了手腳,急忙派人對孫武說:“將軍確實善於用兵,紀律嚴明,吳王十分佩服。這次,請放過吳王的兩個愛姬。”孫武回答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吳王既然要我操練兵陣,我一定要按軍法規定操練。”於是,將兩名愛姬斬首示眾,嚇得眾美女心驚膽戰。

孫武下令繼續操練,他又命令排頭兩名美女擔任隊長,全場鴉雀無聲。第三次擂起戰鼓,眾美女不敢嘻嘻哈哈,不聽指揮了,個個集中精神,處處按規定做動作,一絲不苟,順利地完成了操練任務。

吳王見孫武殺了自己的愛姬,心中自然很不高興,但他仍然佩服孫武治兵的才能。後來以孫武為將,終使吳國進入強國之列。

【前人之語】

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於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譯文】

率領還沒有信服你的人去同敵人作戰,如果你調動不了他們,這時你用財物去利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

這時,你可以故意製造一些失誤,然後去責備別人的過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這種警誡,是一種從反麵去進行誘導的方式。它是一種用剛強而險毒的方法去驅使別人服從指揮的謀略,或者說,這是一種調兵遣將的方法。

【賞析】

指桑罵槐,此計的比喻是,應從兩方麵廣為理解。一是運用各種政治手段或者外交策略,“指桑”而“罵槐”,施加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警告和暗示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較為強大的敵人也可以用此計來威懾他。

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收服魯、宋兩國,就是用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懼怕齊國進兵來犯,立即向魯國請求結盟,宋國見齊魯結盟,也隻好求和。齊相管仲“敲山震虎”,沒用大的損失就使魯、宋兩國誠服。另外,作為軍隊的主帥,必須做到令行禁止,軍紀嚴明,自己帶頭遵守法令,賞罰分明。否則,整個軍隊從上到下很難做到行動一致。所以,曆代名將都能做到軍紀嚴明。自己帶頭遵守法紀,賞罰分明,關心和愛護部下。但絕不可以有令不從,有禁不止。

所以,對待自己的部將士卒,必須恩威並重,剛柔相濟,軍紀嚴明。如果隻是一味地嚴厲,難以做到讓將士心悅誠服。

所以關心將士,使他們心懷感激和敬佩,願意和將帥出生入死,共同殺敵。《孫子兵法》中對此早有訓戒:“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這就是強調治軍從嚴。“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強調要關心將士,使他們願意追隨將帥共同殺敵,無所畏懼。

此計運用了象理來說明治軍要適當地運用陰險的方法,才可以贏得他方的歸順,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

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

【原文】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注釋】

寧偽作不知不為:寧,寧肯、寧願、寧可。偽作,假裝,佯裝。不知,不懂得,無知。不為,不行動,不對抗。全句的意思是: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采取任何行動。

不偽作假知妄為:假知,裝著知道,假聰明。妄為,任意地采取行動。全句的意思是:不可以假裝聰明而去輕舉妄動。

靜不露機:靜,平靜、安靜、沉靜。機,這裏指心機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平靜地不顯露出自己的心機。

雲雷屯也:語出《易經·屯·象》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並作,環境險惡,為事困難。“屯,難也”。《屯卦》的《象》曰:“雲雷,屯。”坎為雨,又為雲,震為雷。這是說,雲行於上,雷動於下,雲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征,這是屯卦之卦象。

【譯文】

寧可假裝不知道而不采取任何行動,而不假裝知道而采取行動。要保持冷靜的狀態,不顯露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如同雷電掩藏在雲層裏,並不顯露自己。

【戰例】

之一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更迭,人心不穩。鄰近一個較為強大的東胡民族,乘機向匈奴勒索。東胡故意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裏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太欺負人,國寶絕不能這樣送給他們。匈奴單於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寶馬與鄰國為敵嘛。”匈奴的將領們都憋一肚子火,冒頓卻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