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金兵相遇,他命令部隊不得與敵軍正麵交戰,而采取遊擊殲滅戰術。敵人前進,他就命令部隊後退,等敵人剛剛安頓下來,他又下令襲擊,等金兵全力反攻時,他又率領部隊逃之夭夭。就這樣,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把金兵折騰得筋疲力盡。金兵想打又打不著,想擺脫又擺脫不了。到夜晚,金軍人困馬乏,正要趕回休息。畢再遇準備了大量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陣地上。然後,又突然襲擊正要趕回休息的金軍。金軍無奈,隻好全力反擊。那畢再遇的部隊與金軍開戰不多時,又全部敗走。金軍氣憤至極,乘勝追擊。誰知,金軍戰馬一天下來,東打一下,西追一下,又饑又渴,聞到地上有香味,用嘴一探,便停下吃了起來。每匹戰馬隻顧搶著吃,任金兵怎樣用鞭抽打,也不肯跑起來,金軍駕馭不了戰馬,在黑夜中,都亂了陣腳,顯得十分混亂。畢再遇這時調集全軍,從四麵包圍過來,殺得金兵潰不成軍,橫屍遍野。
【前人之語】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法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嚐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複前搏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譯文】
龐統假裝投靠曹操,並使曹操水寨的各隻戰船用鐵索連結起來,然後放火焚燒鐵索連結起來的戰船,使戰船無法逃脫。由此看來,實施連環計的人就是讓敵人先自相鉗製,然後再攻擊他的謀略。前一計使敵人自相鉗製,然後再攻擊它的戰略。前一計是讓敵人自相鉗製,後一計則是攻擊敵人,兩計相扣,運用得心應手,就可以摧毀任何強大的敵人。比如:宋朝的抗金名將畢再遇,曾經引誘敵人與他交戰,一邊打一邊撤退,三番五次地這樣折騰敵人,直至太陽落下山來,就把香料和黑豆放在一起煮,撒在地上,又向敵人營前叫戰,假裝敵不過對方大敗逃跑。敵人乘勝追擊,其中馬已十分饑餓,聞到滿地是豆子的香味,就停下來隻顧著搶吃豆子,任憑皮鞭抽打,也不向前。這時,畢再遇帶兵反攻,隨後大獲全勝。這些都是連環計。
【賞析】
連環計指一計連著一計,多計並用,一環套著一環,前一計是後一計的條件,後一計是前一計發展的結果,任何強敵,隻要中計,就會戰敗。此計理解為:如果敵我雙方力量懸殊較大,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宜與敵人正麵交戰,就用計來牽製住敵人,從而使敵人的某種優勢還沒來得及發揮就失去作用,借以削弱敵人的攻防能力。巧妙地運用此計,就如有天神庇佑。此計的關鍵是要給敵人戴上“枷鎖”使敵人行動不自由,從而給己方製造有利的條件。這樣,就給殲滅敵人創造了可能性。古人說:
“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必有數計以襄(輔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計務實施。運巧必防損,立謀慮中變。”這句話意在說明,用計重在要有效果,一計不成,又出一計,而且是計計相扣,環環相連。在情況繁雜多變時,要相應再出計,這樣才有可能使對方難以防範。
此計運用象理來說明將帥要巧妙地運用此計,可以克敵製勝,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樣。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原文】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注釋】
全師避敵:全,保全,保存實力。師,指軍隊。避敵,避開敵人。全句的意思為:保存已有的軍事力量,避開強敵。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左次,是指軍隊向後撤退。意思是說,軍隊向後撤退,並沒有危險,也沒有違背行軍常理。
【譯文】
為了保存已有的軍事力量,避開強敵。雖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災禍,因為它並沒有違背行軍常理。
【戰例】
之一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楚將子玉率領軍隊去攻打晉國。
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派兵,配合楚軍攻打晉國。
此時,晉文公剛剛打下依附於楚國的曹國,楚國不能容忍別人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何況楚國處於日益強大的時期,晉楚之戰一觸即發。楚將子玉率領軍隊氣勢洶洶地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目前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利沒有多少把握,楚強晉弱,並且來勢洶洶,他決定暫時撤退,避開鋒芒。對外假意稱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有恩。我曾與他約定,如果我將來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交好。若是迫不得已,兩國交戰,我定會先退避三舍。如今,子玉率軍來攻打晉國,我應當遵守承諾,先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他撤退九十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抵禦楚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