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戰後崛起的日本經濟(1)(1 / 3)

從戰後廢墟上站起來的日本,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創進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到20世紀60年代時,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70年代以後,日本汽車業迅速發展取代了鋼鐵業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在日本得到普及。同時數字媒體產業滲透進日本各行各業,其產值已超過鋼鐵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成為日本第二大支柱產業。動漫產業也得到了有效發展,年產值高達230萬億日元,成為日本第三大支柱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以領先的科技為後盾,“科技立國”的戰略讓日本的科技與經濟更好地協調發展。

2009年日本GDP達5.07萬億美元,繼1995年後第二次突破5萬億美元關口,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

第一節 從廢墟中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麵均處於混亂不堪和嚴重的停帶狀態。在那種情況下,老百姓對恢複經濟生產,重塑輝煌並沒有太大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許多專家,讓他們對日本經濟進行把脈,對日本經濟恢複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戰後的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麵,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意識到,如果不解決姿源,能源問題,將會嚴重阻礙日本經濟的騰飛,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製,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地區、韓國、香港地區、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接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

這些都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係,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服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麵的比較成本收益。

綜合來看,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在極短時間內實現騰飛,與它能夠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日本森林麵積2526萬公頃,占國土總麵積的66.6%,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不過,木材自給率僅為20%左右,55.1%依賴進口,這與他們倡導綠色環保理念有關。

日本,水力資源豐富,源於河流較多水力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12%左右。海洋漁業也比較發達。

日本工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京浜、阪神、中京和北九州為4大傳統工業區,後又出現北關東、千葉、瀨戶內海及駿河灣等新興工業地帶。

對外貿易對日本經濟說也比較重要。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這為日本擴大出口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日本信息化產業發達。日本是除美國以外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產業市場。在信息技術以及其產品開發、市場占有率方麵,僅次於美國。大計算機尖端核心技術方麵,美國居全球第一,日本僅次之。在數據庫、芯片和操作係統3個領域美國處於壟斷地位,其網絡產品占相當明顯的優勢。但是,在數據壓縮技術、影像技術、筆記本電腦顯示技術方麵則居全球領先地位,而且信息產業的增長對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波及效果,信息產業生產額對日本整個產業生產額的增加起了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