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島國風土人情(3)(1 / 3)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

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係。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為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道的主體是武士,在日本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時代,武士階層大量湧現,作為地方地主的武士,把根紮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為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為靠山。

但事實上直到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這個名詞才最早見於文字資料。

武士道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頗為相近:為武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雇的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樸、膽識、禮節、誠實、忠誠等種種美德。隻要武士忠於天職,就能得到榮譽。這種不計代價維護個人榮譽的信念,使得武士不會避開堪稱無謂的自我犧牲。被敵人團團圍住,仍然英勇廝殺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標準看,並非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行為乃是武士忠誠的具體表現。

在武士道的訓練裏,一項重要的訓練就是“克欲”。克製心底的滿腹牢騷,克製人性最自然的情感,即使被人在身上刺了幾刀,武士依然能夠保持最自然的笑容。同時臉上不能表現內心的想法,真正做到“麵無表情”,喜怒哀樂不顯於言表,而且內心要沉靜如水,頭腦要冷靜如劍。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響的武士,在考慮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時,根本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髒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

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鐮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占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唯有純粹徹底地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

武士對死者徹底的覺悟,他的容貌、言語、起居動作,也就與眾不同。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統治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占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曆史性的趨勢。

至於為什麼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武士道中的這種“忠誠”精神與武士的死亡觀有關。1716年,由佐賀藩的藩士山本長朝傳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陳基聽聞書寫整理的《葉隱聞書》寫本完成,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現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戀的、毫不猶豫的死亡觀。當然,“不要命”與“要人命”是息息相關的,《葉隱聞書》中處處都是非常殘忍的武士論語。例如,佐賀鍋島藩祖直茂向其子勝茂說,要想使斬首習以為常,得先對處刑者斬首。於是在其衙門內,排列10人讓他一一斬首。

到了科技日益發達,文明愈顯昌盛的今天,武士道精神依然在影響著日本人。除掉糟粕,吸收武士道中的精華-堅韌的意誌與團結,才構建了大和民族的魂,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就是這種尊上克下、精誠團結的精神中不斷發展壯大。

第二節 多姿多彩的文化風俗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曆史上多有交往,因此,中國的風穀習慣,人文風尚對日本的文化形成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從日本一年四季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和相得益彰的飲食習俗中,處處可以找到這種影響的痕跡。然而,由於其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節日和飲食風俗帶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民族從廢墟中頑強地站了起來,應該與他們的文化內涵有必然關係。

1.文教在線

日本文學指的是以日本語寫作的文學作品,時間大約有2000年。

早期的日本文學受中國的影響較大,隨文學的慢慢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19世紀日本重啟港口與西方國家貿易及展開外交關係之後,西方文學也開始影響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見其影響力。

在日本,也有因為考慮到近來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語文學”稱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