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之間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來表示的。從一般性行禮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在鋪著“榻榻米”的房間裏,必須要坐著行禮。以“正座”的姿勢上身彎下,兩手放在前麵著地然後低頭。一般日本人行禮致意身體是互不接觸的,也沒什麼握手的習慣。日本人有時候也握手,但大多在日本人和外國人、競選人和選民、明星和影迷等特殊場合。
在學校、公司一般都坐椅子的。但在家庭裏,日本人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坐在“榻榻咪”上的生活。
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最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這和日本人言奉神道教和佛教有關。
日本人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及淡黃色、白色的花,不願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圖案的東西或禮物,因為它是皇室家族的標誌。日本人喜歡的圖案是鬆、竹、梅、鴨子、烏龜等。
地鐵有專門的女性車廂,平時男性也可以進去,但在上下班高峰時期,謝絕男士入內。
3.移動的山水畫——和服
和服是日本民族傳統的服飾,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資本。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不斷改進,孕育而生。高雅而優美的圖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對於山水的欣賞及對於風土的眷戀,乃至於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細膩感受。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改製的。公元8~9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雖然在某些方麵進行了改變,但仍能看出中國古代服裝的影子。
從傳統和服的樣式與花色,很容易判斷婦女是否結婚。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穿紅領襯衣;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
和服不用紐扣,隻用腰帶。
腰帶的種類繁多,所以打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
和服的製作方式,須先決定布料所需的寬度,再以一標準化的單元,決定各部分的長度,男性與女性的和服寬度是不一樣的。做好布料的裁製分配之後,以直線裁成一塊塊直條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組合,製作過程中不會有多餘的布料。
孩童的和服,則是在丈量布料時,便事先預留一部分縫分,以便隨著成長過程,適時地加長放寬,而修正成合適的尺寸。和服之所以采取這種設計與製作方式,其精神也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費,代代相傳,多人能穿”的傳統風俗。
以前有人認為,用厚厚的腰帶纏著身體,對身體是一種壓迫,會有礙健康,但是,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和服的腰帶不僅能平均地壓迫身體,使人體的血壓下降,可以將胃往上托,更是一種科學和衛生的方做法。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喪、禮、春、夏、秋、冬皆不同。按和服花紋和質地也有貴賤之分。
今天,和服不僅是人們婚、宴、喪、禮儀話動時喜愛的服裝,和服及其飾物還成了布置的裝飾品。例如新娘的結婚禮服,以同樣的圖案設計不同顏色來強調它的變化,一般正式新娘禮服要穿三層,此三層完全相同圖案的設計,唯以不同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顏色和在娘家宴客時的穿著,以不同的顏色為之。也有以代表長壽的鬆,鶴等吉祥圖案設計的結婚禮服。少女在正式場合的穿著,強調及地的長袖(振袖),其意義意味著出身名門,不是下層階級;而一般結過婚婦女的衣袖則是短的,已表示已婚的身份。
不同的季節,和服的樣式也會有所不同。春季裏,和服以春天的西洋花圖案為主題的設計,以粉色係較多。夏季,和服以清涼色係為考量,圖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戲的魚兒,甚至水邊水草,花鳥為主題。秋季,以秋天的菊花為主題,添上一些蕭瑟的秋意,暗色係較多。冬季以冬天的北國雪景意境為圖案。
外人看來,日本的和服圖案較多,服飾搭配頗為複雜。其實,它的設計卻非常簡單。
平平寬大的“又”字口,代表了衣領。在看慣了有領衣服的現代人看來,這種沒領的和服仿佛缺少了點什麼,但再仔細看看,沒領的和服,整體設製,並沒缺什麼,一整塊布渾然一體地包裹在人的身上,有一種樸素簡單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