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花開時絢麗無比,但花期短暫,給人展示了自己的所有美麗之後很快便凋謝了。在日本有一民諺說“櫻花七日”,就是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為7天,一旦遇到下雨,燦爛櫻花可能翌日就畫下句點。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形成櫻花邊開邊落的特點,也正是這一特點才使櫻花有這麼大的魅力。被尊為國花,不僅是因為它的嫵媚嬌豔,更因為它盛開即枯萎的“壯烈”。“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日本人很欣賞櫻花這種壯烈的性格,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櫻花凋落時,不汙不染,很幹脆,被尊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櫻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絢爛而短暫的美學。
櫻花作為一種風景,一種象征,甚至一種精神,已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
櫻花熱烈、純潔、高尚,嚴冬過後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氣息帶給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
第三節 地震之國
日本自然災害多發,發生地震更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地震常常會纏上日本。這跟日本的地理位置有關。
日本是地震國,4大板塊在日本交會,在日本就像坐在搖籃上一樣,一般4級以下的地震都不會引起注意,但是5級以上的地震就完全不一樣了,震級相差一級,力量相差30倍。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7.9級(後改為8.2級)強烈地震。地震災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其中9/10的人被火燒死,有200多萬人無家可歸,引起海嘯,高達9米的海浪,沿岸的公共設施和村莊都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次地震還引起山崩,連火車一起開進海裏而死的人相當多。這次地震產生出了露斷層,水平位移達4~5米,在海灣中心有的地方下沉90~180米,有的地方隆起229米。地震導致的霍亂,使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1995年1月17日,一次7.5級的大地震襲擊了神戶,震中在神戶邊上的淡路島北部,震中深度16千米。死亡人數6500餘人,受傷約2.7萬人,無家可歸的災民近30萬人,毀壞建築物約10.8萬幢;水電煤氣、公路、鐵路和港灣都遭到嚴重破壞。1995年阪神大震災是日本現代史上僅次於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地震災害。
阪神大震災最大的悲劇始於火災。由於地震時電網自動跳閘,地震後又再次合閘。但是地震把煤氣管道全部破壞了,煤氣泄漏,合閘時產生的電火花點燃了泄漏出來的煤氣,頓時使居民區成為一片火海。特別是木製結構的房屋,除了燒成了灰燼以外,別的沒什麼東西留下。從直升飛機向下拍攝,就像是地獄烈火一般。
日本的建築物大量地使用木材,但也帶來了火災的危險,而地震和火災在日本往往連在一起。關於大地震死於火災的人數這遠多於死於地震的人數。
從此,日本電力公司多了一條規定:地震時不準二次送電,以免引起火災這種附加災害。這種附加災害在日語中叫做“二次災害”。
2004年10月,日本新瀉地區曾發生6.8級強烈地震,造成65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那是自1995年神戶大地震以來造成人員傷亡最大的一次。
2007年7月16日,日本西北部發生6.6級強烈地震,造成超過400人受傷,東京電力公司柏崎刈羽核電站變壓設施失火。
日本列島位於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地震發生頻繁。據權威部門統計,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
雖然日本地震多發,但由於經曆了太多的地震,所以積累了豐富的抗災經驗。他們的緊急救援與防災體係相當有效,極大地減少了人員的傷亡。為紀念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防災日”所在的一星期定為“防災周”。日本每年會在“防災周”舉行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綜合防災演練,以普及防災知識和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學校會組織學生們戴上防護麵具鑽到堅固的桌子底下,這樣可以避開地震時掉落的碎石。負責公共安全的人員模擬從廢墟下搜尋和營救傷員,醫務人員也會加入營救傷員的演習。
一年一度的防災演習從側麵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地震時常發生。東京是一個擁有3500萬人口的繁華大都市,正位於地震高發地帶。城市向東300千米是3個地質板塊的交界處,向西100千米有一群活火山。東京的居民平均每2星期就會感覺城市有點搖搖晃晃。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東京共發生了幾次比較大的地震。每次大的地震到來時,城市都會受到重創,幾乎被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