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人情百態
澳大利亞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構成,形成了一個容忍互讓、兼容並收的社會,其社會風俗的多樣性已成為澳大利亞的民族特色。土著人的原始風俗、英國殖民者的外來風俗、世界各地移民的文化風俗,使澳大利亞成為一個具有多元風俗文化的社會。
澳大利亞是高度城市化的國家,由於政府提倡栽花種草和注意保護環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設得像花園一樣。在悉尼和墨爾本宜隨時穿西裝。在布裏斯班,當地商人慣穿襯衫、打領帶、穿短褲。不過,初次見麵時,仍不妨穿西裝。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室,須預先約會。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談成的。如果你提議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賬,不可各自付賬,除非事先說明。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很強,會見必須事先聯係並準時赴約。他們待人接物都很隨意,如果你應邀到澳大利亞人家作客,可以給男主人帶瓶葡萄酒,最好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
澳大利亞人很講究禮貌,在公共場合從來不大聲喧嘩。在銀行、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種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罕見。澳大利亞社會同英國一樣有“婦女優先”的習慣,他們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裝革履,女性穿西服上衣、西服裙。
澳洲人個性沉著者居多,且都不喜歡生活環境被攪亂。但是,因居民是不同國籍的後裔,還是有微妙的差異。比如,和英國後裔商人進餐,如果你在餐中提起生意時,他們是不會理你的。相反,美國後裔商人,就可以邊吃邊談生意,而且,還會談得很起勁。此外,遇有商談時,對方出來接談的人,一定都是有決定權的人。因此,你也應該派出同樣的、具有決定權的人。否則他們會不高興,甚至不重視你。
這是因為他們很重視辦事效率,不願把時間浪費在不能決策的空談上。
同樣,在商務談判時,不喜歡先大開高價,再慢慢減價,盡力避免在討價還價上浪費時間,與澳廠商談生意時,對方在價格上往往不太計較,但對產品質量要求相當嚴格,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對方將不客氣地提出索賠。
澳大利亞人有個絕對不會改變的習慣:每周日上午,一定到教堂(澳大利亞的教堂數以千計)聽道。澳大利亞人自古至今,一直嚴守“周日作禮拜”的習慣。一般歐美人士,周日一清早就去打高爾夫球,有時候,還利用打球的時機,大談生意。億萬元的合約,往往在場上就“一言為定”了。可是你想在澳洲人身上用這個方法,保證不管用。因此,要避免在周日上午約他們出來打球。
澳大利亞由於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影響,冬夏季節正好與位於北半球的中國顛倒。隆冬季節從北京去澳大利亞的悉尼,那裏卻正是陽光灼人的盛夏。若到西澳還會遇到40~50℃的酷暑。澳大利亞人房屋建築的朝向也和我國相反,我國俗話說:“有錢不住朝北房”,但這句語在澳大利亞不適用。在澳大利亞,隻有朝北的房屋,才冬暖夏涼。
澳大利亞原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早期很多人都是從英國移民的,也就把英國的風俗習慣帶到了這裏,比如結婚的風俗,中國人喜歡大紅大紫,紅裝、紅轎子、各式小轎車披上紅色緞帶,窗上貼著紅雙喜字,喜氣洋洋迎新娘。然而澳洲人結婚用的是白色超長專用小轎車,披上白色緞帶迎新娘,新娘身著白色婚紗,新郎則穿西裝,兩人胸前各帶一朵紅花,在結婚樂章的演奏聲中舉行婚禮。婚禮有在教堂舉行的,也有在酒樓舉行的。悉尼的公園設施齊備,有專供結婚攝影的服務,還有禮堂和餐廳供舉行婚禮和宴請賓客,場麵隆重熱烈。中國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澳洲人每戶幾乎都有小轎車,紅、綠、紫、藍各種顏色都有,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呢?原來澳洲人認為白色表示純潔無暇、神聖高雅、天長地久、白頭偕老,是大吉大利的兆頭。澳洲人忌諱黑色,因為黑色意味著死亡,是不吉利的,所以在馬路上很少看到黑色轎車。
澳大利亞人的社交活動、親朋好友之間的禮尚往來和中國人相似,也是經常不斷的。結婚宴、滿月酒、生日宴,親朋好友都去祝賀送禮。
澳大利亞人每年在舉國歡騰的聖誕節假日期間,全家團聚在一起吃燒烤、火雞,就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夜飯、餃子一樣。有的家庭還利用節假日遊覽國內景點或出國旅遊觀光,歡度美好的時光。
當年來這裏的移民也把各國的風俗帶到了澳洲。隨著中國和亞洲的移民增加,佛教已在澳大利亞人民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澳洲信仰佛教的人已達36萬,占亞裔總人口的18%。新南威爾士南岸的臥龍崗市山上的一座南天寺,是由華人和當地政府共同投資建造的,具有中國古建築風格,氣勢宏偉。寺內供奉了如來佛和千手觀音,還建有8層、14米高的靈山塔供信徒供奉祖先牌位及骨灰。澳大利亞人死後進行火化,把骨灰裝在石頭棺材裏埋在地下。現在南天寺靈山塔給信徒提供了供奉骨灰的地方,這是多元文化帶來的新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