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賣場常見問題解答(3)(1 / 3)

透過與該采購有關係的人來了解他。比如,通過門店的人、其他的采購、其他的廠商等。畢竟,作為一名采購總是要開展工作的,總是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這些人都可以成為你了解采購的“渠道”。

2.直接接觸

這是一種比較直接的方法,但在接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客觀理性,不要帶有個人情緒!尤其不要因為采購的個性是自己所不喜歡的就表現出煩躁,而應該及時“記錄”下你的“所見所聞”,再進行冷靜分析。

3.關注細節

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穿衣打扮、工作細節,往往可以真實地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並幫助我們掌握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比如,從他的著裝風格可以大體了解他的個人愛好(喜歡什麼品牌);通過他使用的物品了解其是否屬於“小資”;通過他手機上的小寶寶的“大頭貼”,可以看出他有孩子……這些方麵都可以成為你日後努力的方向。一個人的“細節”有很多,這些細節的背後潛藏了巨大的信息,就看你是否是個有心人了!

4.注意調整“溝通方式”

對於不喜歡說話的人,他們往往比較喜歡采用非語言的交流方式。所以,作為業務員,你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誇誇其談”,而應該多運用書麵文字、圖形、數據等形式來與采購進行“溝通”。而且,在做這些非語言溝通時應多征求他的意見以引導他講話,這樣你才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

如何麵對“沉默型”采購

由於性別上的差異,男采購和女采購在心理和行為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麵對不同性別的采購,業務員應該采取不同的溝通方法。俗話說得好,“男女搭配,幹活兒不累”,同性別的業務員和采購在溝通時,往往會有一種本能的防範心理,影響溝通的效果。因此,在考慮選擇什麼樣的人與采購進行溝通時,應盡量利用“性別互補”的原理。如果對方是男采購,就盡量讓“美女”業務員來與之溝通;如果是女采購,就盡量用“帥哥”業務員來與之交流。

1.如何應對男采購的“沉默”

作為男采購,如果他表現出沉默、不喜歡說話,通常來說有以下三方麵可能性:其一,是新調來的,人在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往往會顯得比較低調;其二,由於個人業績方麵的原因導致工作壓力過大;其三,本性使然,可能這個采購本身就是一個不善言辭、性格較為內向的人。

對那些新調來的采購,業務員要在心理上多安慰他,幫助其快速擺脫拘謹感,融入新的環境。對於那些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導致心情較為壓抑的采購,業務員則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促進其業績提升的具體方案和措施,盡量幫助他做好本職工作,以減輕壓力。而對於那些性格使然者,業務員則不能著急,隻能慢慢來,勤溝通、多拜訪,通過時間來增進彼此感情和了解。另外,經驗證明,那些“不吃請”的男采購通常有個不成文的規律:連續受邀請達到30次,再難約的也會出來。大家小酒一喝,客情自然也就順暢了。這裏麵考驗的其實是業務員的耐心。總之,不論出於哪一方麵原因,業務員都應該拿出自己的誠心和誠意來,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的。

2.如何應對沉默的女采購

女性采購如果表現出沉默、不喜歡說話,通常是由以下三方麵原因使然:一是家庭出了問題;二是工作壓力過大;三是更年期到了。

因此,在與女性采購打交道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原則:在語言上要婉轉、多順從、多讚美;在工作上要多配合,可通過改善其心情入手。畢竟,人的心情好了,很多事情就自然好解決了。總而言之,要像哄自己的女朋友一樣來哄女采購,不要想“一步登天”,而應逐步對其實施引導。另外,對待女采購,一定要注意持多安慰、少約會的原則。如果你對她有想法,那就另當別論了。

5.9 賣場多收了費用怎麼辦

營銷就是“江湖”。人在江湖,總是會有恩怨情仇和諸多煩惱,若是把跟賣場打交道的業務人員聚起來問問有哪些煩惱,恐怕“被賣場多收了費用”是其中很重要很普遍的一個。自從發了幾篇關於零供的小稿子之後,我經常收到一些切磋武藝的郵件,問的也大多是在賣場受了不公平待遇怎麼辦?前幾天收到一個名叫“西門吹雪”的來信,內容大體是:現在有個具體的問題想請教一下你,去年C賣場總部多扣了我們公司很多DM費用。現在的情況是去年的那個采購已經換去了其他的部門,新來的采購不願意處理這些費用問題,兩個人互相踢皮球,遲遲沒結果,老板又逼著我拿結果出來,搞得我很是煩惱,你能否給我提些建議?

相信很多供應商看到後很有同感,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強勢的賣場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費用隻有多收沒有少收,進了口袋就吐不出來的,想到這個業務員當然火大!當然,生氣解決不了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區別就在於解決時間和成本的差異。同樣的,賣場多收費用這個問題,也得看供應商願意花多大的代價去處理了。想不傷和氣息事寧人的話,就慢慢磨,用你的耐心和耐力去磨,很多時候藤纏樹終歸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大多數供應商老板或業務人員沒有這個信心和耐力,堅持一段時間後選擇放棄,吃了虧咬牙吞到肚子裏去;當然如果抱著非解決不可的態度去強硬解決也可以,通常費用是可以拿回來的,不過得罪了人以後的生意就沒得做了,所以供應商對這個問題通常會感覺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