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好像不在看鼎的範圍之內吧?”林墨眨眨眼睛問道。“此言差矣!”未等我開口言說強子就搖頭晃腦的從一側竄出來,“你去博物館哪個看東西不帶講解員的?看鼎看鼎,當然是要看懂這個鼎了,現在我們看的稀裏糊塗的,你不得幫忙解釋一下?”
一向不靠智力跟口才討生活的強子居然能說出如此強詞奪理的話來讓我和林墨很是吃了一驚,紛紛拋棄立場的不同看著強子。強子吸了吸鼻子,四十五度角仰望天花板道:“莫欺少年窮。老子平時隻是懶得跟你們一般見識,真要是辯起來你們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的鼎一共有九個。”許是於心不忍,許是被強子難得的強辯所折服,總之,林墨在墨跡了半天之後終於開口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林墨一開口就把我震了一身的雞皮疙瘩:“九鼎?秦九鼎?”聯係到鼎上那蒼勁古樸的篆文,我立馬改口道。
九鼎被認為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墨子·耕注》: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相傳九鼎被沒於泗水之下。《史記·封禪書》就有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嚐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但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征與意義,統一中國之後屢次重鑄九鼎,其中又以秦始皇、武則天 、宋徽宗鑄造的九鼎最為著名。
上述三個山寨九鼎,又以秦九鼎的名氣最大,流傳最廣。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鹹陽。但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的時候,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直到始皇駕崩也終難覓蹤跡。
武則天是女性,登基後要利用儒、佛、道的思想來鞏固地位。製禮作樂,裝神弄鬼,向來是帝王的能事,九鼎又是古代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所以武則天異想天開的想到了重鑄九鼎來顯示和鞏固武周的正統地位。神功元年(697)四月,九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神都鼎名永昌,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各繪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武則天想以此來千秋萬代,事實卻告訴我們武周是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作為曆史上有名的好文人廢皇帝,宋徽宗鑄九鼎的意義就不那麼能讓人琢磨透了,估計也就他老人家自己清楚了。宋九鼎的裝飾以黃金,並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宮之南建造九成宮,內有九室,陳列九鼎。中央之鼎為帝鼎,東方為蒼鼎,南方為彤鼎,北方為寶鼎,東北為牡鼎,東南為岡鼎,西南為阜鼎,西方為晶鼎,西北為魁鼎。
“是的,秦九鼎!”林墨點點頭道,然後玉指一伸,指著放著二鼎的房間道,“這兩個鼎,一個叫‘太極飛雲洞劫之鼎’,一個叫‘天地陰陽之鼎’,剩下的七鼎分別叫‘蒼梧祀天貯醇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靈光晃曜煉神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蒼龜大蛇蟲魚金輪之鼎’,此九鼎,也被喚作‘神霄九鼎’!”(九鼎名實為宋徽宗政和年間所鑄之鼎名,故事情節需要借用之,此非曆史,望各位看官勿糾結於此)
我被這名字拗口而又冗長的鼎名弄得一個頭兩個大,再看看身邊的強子,已經抓耳撓腮目光呆滯,想是對自己難得的一次強辯帶來的惡果而懊悔不已,最後捂一把臉,搖搖頭拿出手機,像是新聞記者采訪成功人士一般,把手機舉到林墨的嘴邊道:“要不麻煩您再說一遍,我拿手機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