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裙是指自前向後係在腰部的服飾,因看上去形似裙子,故而得此名。

古埃及人在5000年前就開始穿圍裙了,不過,當時的圍裙要在腰部纏繞數周,在身前打結,所以又叫纏腰布。

而在中國,據說圍裙是從遮羞布發展而來的。那時候叫“紱”(fú),許慎將其解釋為:由一塊方巾,加上一根絲或皮革的帶子組成。也就是係有帶子的方巾,具有遮蔽人們某一特定部位的作用,而且蔽前不蔽後,不是為了防寒、保暖所用的。《禮記·玉藻》中說:“紱,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大小與形製與現在的圍裙相似。

“紱”發明得非常早,是遠古蒙昧時代的初民發明的。發明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認為,遠古蒙昧時代,人類從以前的用四肢在地上爬行而進化到直立行走,生殖器以下部位便裸露在外,這時的人類有了羞恥感,為了避開他人的視線,就發明了這種遮羞布。

而有人卻認為,人類發明“紱”這樣的圍裙絕不是為了避開他人的視線,而是當他們行走時常常要穿過森林或草叢,生殖器隨時都有受傷的危險,因此才發明了“紱”這樣的圍裙,以避免生殖器受到傷害。

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後,“紱”沒有了任何實用價值,隻是成為統治者和身份尊貴者的裝飾品。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紱”如此描述:“天子朱,諸侯赤,士大夫蔥衡。”意思是天子穿朱紅色的紱,諸侯穿淺紅色的紱,士大夫穿青色的紱。這說明“紱”是統治者等級的標誌。

後來,“紱”的那根絲或皮革的帶子又引申為“古代係官印的絲帶”,《漢書·匈奴傳下》就有記載:“授單於印紱。”就是說大漢皇帝授予匈奴王單於金印和綬帶。

現在,圍裙主要流行在南方民間和藏族、高山族、景頗族等民族中。而對於其他地區的人來說,圍裙卻普遍成為在烹飪和做家務時穿著的衛生防護用品,不再是一件可以穿著出行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