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是鞋幫略呈筒狀高到踝骨以上的皮鞋,原為北方遊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和高筒靴。靴子從戰國時期進入中原人民的生活中後,成為了中國古代官服中重要的服飾配件之一,是特權階級的身份象征之一。
不過,在民間又有人說靴子的發明者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因此,為了紀念孫臏,鞋匠們便供奉他為製鞋業的祖師爺。
有字畫記載的最早的靴子,是2700年前亞述帝國征戰的一幅壁畫,上麵所畫的所有將士足下都蹬著一雙花靴。而現存最早的靴子,則是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的牛皮靴,距今已有3800餘年的曆史。
上古時常以獸皮製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偏旁,靴子當然也不例外。後來,靴子的製作材料也廣泛起來,除了皮革外,也可用絲織物、麻編物等。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皮麵,幫嵌雲朵,頭作雲紋)、鵝頂靴,等等。
在中國古代,從周朝時就有人開始穿靴子了。之後的曆朝曆代,都少不了靴子,比如宋代在朝會時官員需要穿靴,官職不同,靴子的顏色也不同,而一般百姓隻能穿草鞋、布鞋等。明代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清朝和明代一樣,也不許平民、伶人、仆從等穿靴。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道:“像這衣服、靴子,不是我們行事的人可以穿得的。”
現如今,靴子誰都可以穿了,而且廣受時尚女性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