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鞋”也寫做“丁鞖”、“釘鞖”、“丁鞋”,又稱“釘靴”。在中國古代,為了防止在雨雪地中行走時滑倒,人們發明了一種底裝圓頭釘的雨鞋。
據《舊唐書·德宗紀》記載:“德宗入絡穀,值霖雨,道塗險滑,東川節節度使李叔明之子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建之子彰等,相與齧臂為盟,著行幐釘鞖,更鞚上馬,以至梁州。”宋代葉適在《送呂子陽等發廩賑之》一詩中提到:“火把起夜色,丁鞖明齒痕。”《明實錄·太祖洪武六年》記載:“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用釘靴。進趨之間,聲達殿陛。”
到了近代,釘鞋成了運動鞋之一。最初的運動釘鞋是美國田徑選手威廉·柯蒂斯發明的。1868年,他將釘子置入自己的跑鞋鞋底,靠它大大提高了成績。1900年,英國一位短跑愛好者福斯特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專業生產帶釘跑鞋的企業,這種跑鞋被大家普遍接受,並從此給短跑運動帶來了曆史性變革。
此後,在體育比賽時,釘鞋成為有些運動員必備的運動鞋。例如著名的高爾夫釘鞋,能幫助選手站位及在揮杆時保持身體的穩定,而田徑釘鞋能提高選手的短跑速度,並防止打滑;更有足球釘鞋能幫助足球隊員跑得更快,釣魚釘鞋能幫助使用者在礁石上站穩,不易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