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子是一種穿在腳上的服飾用品,起著保護腳和修飾腳的作用。《釋名·釋衣服》:“襪,末也,在腳末也。”說明襪子是服飾的最後部分,即腳部的服飾。
古代的襪子稱為“足衣”或“足袋”,通過數千年的演變,襪子才發展為現在的形式。最早的時候,“襪”字從韋部、從革部而不從衣部,《中華古今注》:“三代及周著角韈。”“三代”是中國的夏、商、周三代,“角韈”是用獸皮製作的襪子。“韋”和“革”都是指皮子,二者的區別是:“韋”是熟皮子,“革”是生皮子。《正字通·韋部》記載:“韋,柔皮。熟日韋,生日革。”
後來,襪子由獸皮發展到用布、麻、絲綢製作。《淮南子·說林》道:“鈞之績也《同樣是編》,一端以為冠,一端以為株。冠則戴致之,株則輾履之。”這裏是說用白色的帛做襪子。漢張衡的《南都賦》中有:“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羅襪就是絲羅做的襪子。曹植《洛神賦》雲:“淩波微步,羅襪生塵。”說明襪子也是由絲羅做成的。此後,“韈”改為“襪”,最後又簡化成為“襪”字。
在古代,隻有富貴及官宦人家才能穿襪子,貧困的老百姓是穿不起襪子的。《史記·滑稽傳》記載:“東郭先生貧困,衣敞,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意思是說東郭先生的鞋子沒有底,又穿不起襪子,隻能雙腳踩在雪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