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就有“上衣,下衣,足衣”之說,所謂“足衣”,即指鞋與襪。
鞋子的曆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原始人在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時,也縫製了獸皮鞋子,用以護腳。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出現了鞋的記載,《詩經》中曰:“糾糾葛屨,以屨霜。”“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據《說郛》記載:“古人以草為屨,皮為履,後唐馬周始以麻為之,即鞋也。”說明古代鞋的種類按材料來分,主要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做成的鞋。漢代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繡上雙獸紋飾,配色講究和諧。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筒靴”。宋代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喜歡小頭皮鞋,女性則喜歡圓頭、平頭或翹頭的。明朝的鞋講究厚實,而清代的男鞋多為尖頭鞋,女鞋的鞋底多為木質,有的跟部中央高達五寸以上,稱之為“馬蹄底”。
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曆史沿革。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皮鞋,這就是後來的靴子。現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裏就珍藏著一雙2000餘年前的皮靴。
在中國,拖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據東方朔《瑣語》記載:“春秋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文公撫木哀歎,遂以為屐。”這是最早載入史書的木製“拖鞋”,是出於對死者的悼念。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講的就是這種木屐。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木拖鞋就越來越少了。
古代文明時期都曾經出現過涼鞋:在一副堅實的鞋底上綁係著帶子或繩。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用草繩編結成和腳的大小相符的鞋底,然後鞋底上係著帶子或繩用以在潮濕的沙地上行走。而在中國,涼鞋是由拖鞋演變而來的,始於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後來相繼出現了麻涼鞋、布涼鞋、皮涼鞋,而且有的涼鞋上繡上了龍鳳等吉祥圖案,有的還綴上了珠寶。
關於高跟鞋的由來,曆來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高跟鞋源於中國。中國六朝時已有高跟木屐,而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的旗鞋,鞋底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這難道不是高跟鞋的一種?
另一種說法是高跟鞋源於15世紀時威尼斯的一個商人。這個商人外出時怕妻子外出出軌,就給妻子做了一雙後跟極高的鞋。沒想到他的妻子卻喜歡上了這雙後跟極高的鞋,經常在下人的陪同下穿著這雙鞋出門,人們看到這雙奇特的鞋後,以為很美,就紛紛仿效,使得高跟鞋很快流行開了。
還有一種說法,高跟鞋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的身高僅五英尺三英寸,因為個子矮小,他在臣民麵前常常覺得不能顯示出他高貴的氣度,於是,為了解決身高問題,他戴了一頂高聳的假發,又命人為他用軟木做了一雙五英寸高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