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一種戴在頭上用以保暖、防雨、遮陽或裝飾的用品。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常用絲、麻製的巾來包頭或紮發髻,帽子便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記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本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後來,人們在田地裏勞作時,為了遮擋風沙和日曬,於是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

北周時期,武帝為便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中,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做“襆頭”,男女均可用,實際上,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帽子。

此後,在中國,帽子不僅用於防熱禦熱,而且象征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北周時期的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宋人當官講究的是“文官盼長,武將盼方”。唐人杜佑的《通典》記載:“隋文帝開皇初,嚐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征之一。

《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也就是說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帽子在古代是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征,隻有帝王和文武大臣才可以戴帽子,由此形成一種各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製度。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經過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又叫“通天冠”,而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隻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在外國也一樣,如古代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誌,奴隸們隻能頭上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而古代的英、法等國更是有規定: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製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的《幽人賦》說:“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隋唐時期,帽子的特殊象征意義逐漸淡化,但是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征仍在民間有所反映,如讀書人有典型的書生帽,有錢商人及其子弟也有商人帽,而老百姓還是用布“方巾”把頭發束起來。

到了清朝,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了。在現代社會,“帽子”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征,而是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但仍有職業上的區別,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宗教人士戴的帽子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安全頭盔是專業護頭用的,廚師頭上戴的高高的白色“廚師帽”,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