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用香料、酒精和蒸餾水等製成的液體,能散發濃鬱、持久、悅人的香氣。

雖然香水是外國人發明的,但在香水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一直試圖使用各種香料改變身體或空氣的氣味。

中國香料的使用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神農時代。當時人類對植物中散發出的香氣已很重視。因此,上古時代就有把這些有香物質作為敬神明、祭祀、清淨身心和喪葬之用的習俗,後來逐漸用於飲食和美容上。

據考證,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香爐、熏爐、熏球等淨化空氣,去除異味的工具和香料。如漢代博山爐、唐代的錯金銀球型香爐都是中國古代用於製造香氛的工具。

漢代開辟絲綢之路後,原產自非洲和西域地區的各種香料進入中國,使得中國的香料更加豐富。但是除了朝貢以外,香料來源比較有限,並且香料的種類也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並不廣泛,是作為奢侈品而存在的。

據史料記載,東晉巨富石崇家的廁所因為焚香曾經聲名顯著,成為一時笑談。據《世說新語》等書記載,石崇家的廁所修建得非常奢華,還準備了各種香水、香膏給客人洗手、抹臉。官員劉寮年輕時很窮,無論是騎馬還是徒步外出,每到一處歇息,從不勞累主人,砍柴挑水都親自動手。後來官當大了,他仍是保持勤儉樸素的美德。有一次,他去石崇家拜訪,上廁所時,見廁所裏有絳色蚊帳、墊子、褥子等極講究的陳設,還有婢女捧著香袋侍候,忙退出來,笑對石崇說:“我錯進了你的內室。”石崇說:“那是廁所!”劉寮說:“我享受不了這個。”遂改進了別處的廁所。

宋代以來,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各種香料通過海上之舟大量運入中國,香的使用也更為廣泛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古人在使用香料時,最常見的就是將香料做成的香丸、香餅放置在香爐的炭火上,通過燃燒的炭火的不斷熏烤,使香氣發散開來。這種熏香大多用來熏炙衣被。當時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爐和熏籠。相對於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為普遍,因為南方多雨,空氣潮濕,正如周邦彥在《滿庭芳》裏所說“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另一方麵是南方多瘴癘,用熏香驅邪辟穢去疾的觀念非常普遍,還有就是南方多水,蚊蟲易於繁殖,熏香是驅除蚊蟲的好辦法。

為了保持身體的香淨,古代人還有佩帶香囊的習俗。早在西周時就有女子帶香的習慣。到魏晉之時,佩帶香囊更成為雅好風流的一種表現。東晉謝玄就特別喜歡佩紫羅香囊,謝安怕其玩物喪誌,但又不想訓誡他,就用嬉戲的方法贏得了香囊,燒了,從而成為曆史上的一端佳話。後世香囊則成為男女常佩的飾物。

香還常常被用來散撒或懸掛於蚊帳之內,據說南唐李煜宮中有主香宮女,持百合香、粉屑各處均散。宋代貴夫人的車裏也懸掛香囊,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裏不絕,塵土皆香,成為當時的風尚。在宋詞中常有“油壁香車”、“香車寶馬”這樣的詞,指的就是這種懸掛香囊的車。

總之,古代人們常用各種香料來增添身體香氣,除穢殺菌、祛病養生,直到現在人們仍然使用這種方法,改善居室的氣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