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是人類最早生產的裝飾品之一。早在五、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能利用獸牙、貝殼、石珠等製作飾品。
關於項鏈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人們戴項鏈最初是為了顯示力量和勇敢。考古人員發現幾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已使用獸骨、獸牙、貝殼等製做串飾,並用染料染成紅色。據推測當時人們在與猛獸的搏鬥中發現失去鮮血就容易失去生命,而猛獸的牙齒、利爪的力量很強大。人們佩帶串飾一來用於顯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二來也期望由此獲得猛獸的力量和生命力,後來串飾逐漸演變成項鏈。
另一種說法認為,項鏈的出現源於原始社會的“搶婚”風俗。在氏族或部落戰爭中,勝者常把對方部落的女子作為戰利品擄來,為防止她們逃走,便用鏈子或繩子捆住她們的脖子和手,這可以說是最早項鏈的雛形。
在中國古代,項飾主要分為項鏈、項圈兩類。項鏈由一根長鏈索串起各色珠寶玉石後纏繞於頸,也有一些配有搭扣,可以方便摘取。珠串式項鏈,是流傳時間最為長久的項飾品。銀鏈式項鏈的起源是比較晚的,價格相對低廉,因此流傳區域也最為廣闊。
項圈則大多為用金、銀、銅等金屬製成的素圈,也有采用整塊美玉雕刻而成的,項圈上還常常鑲嵌上珠寶玉石,以顯得華美珍貴。到了明清時期,項圈已成為女性項飾中的重要飾物。項圈上一般都綴有飾以吉祥圖案的長命鎖、如意墜等墜飾。長命鎖也叫“寄命鎖”,人們認為隻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避災驅邪,“鎖”住生命。
另外,纓珞本是印度的一種古老首飾,傳到中國時也被當做項鏈的代稱。晚唐詩人鄭在《津陽門詩》中就曾描寫過這種場景:在皇帝生日的慶典上,不少宮伎梳著九騎仙髻,穿著孔雀翠衣,佩著七寶纓珞,表演歌舞,一曲終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寶可用掃帚來掃取。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項鏈的款式也在不斷增多,而且取材廣泛,玉石、寶石、黃金、白銀材質的項鏈應有盡有,備受女性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