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廟,可不是和尚住在裏麵的,而是古代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廟雖然是供祭祖宗的地方,但不是任何人死後都可以入廟的。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拜。
古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製。《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製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
古代的廟主要有三類。
第一種是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曆代帝王多崇奉儒學,敕令在京城和各州縣建孔廟,京城孔廟常與太學毗鄰。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還有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嶽飛的“嶽王廟”和“嶽飛廟”。
第二種是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製曆代不同。據史籍記載,夏代有5廟,商代有7廟,周代有7廟。周代天子的宗廟又稱宮,可用來接待臣屬,廟製近似宮殿。東漢以後,隻立一座太廟,廟中隔成小間,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因而太廟間數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後世慣用廡殿頂。現存明清北京太廟大殿,采用重簷廡殿頂,即為實例。
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範圍。
此外,還有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人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在中國古代,眾多的廟宇也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