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祭祀天地的建築——壇(1 / 1)

在古代,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稱為壇。

古人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土築壇,後又由土台演變為磚石包砌。

早期的壇,除了用於祭祀外,也用於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帥等重大儀式;後來逐漸成為曆代皇帝專用的祭祀建築,規模由簡而繁,體型隨天、地等祭祀對象的特征而有圓有方。

中國曆代各種壇的建築製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時分祀,有時合祭。都城各壇的坐落方位,各個朝代也有所不同。清代分布於北京城內外的壇有圜丘壇(天壇)、方澤壇(地壇)、朝日壇(日壇)、夕月壇(月壇)、祈穀壇(天壇祈年殿)、社稷壇、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先蠶壇等。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都城的南、北、東、西四郊。

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作為整組建築群的總稱的壇,包括許多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四周要築一至二重低矮的圍牆,四麵開門。牆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還有水井和外牆、外門等。牆和外牆之間,植有很多鬆柏樹,氣氛肅穆。有的壇內還建有齋宮,供皇帝祭祀前齋戒之用。整個建築群的組合,既要滿足祭祀儀式的需要,又要嚴格遵循禮製。

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其中,北京的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

天壇的麵積比故宮大,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壇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穀壇在北,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穀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簷的圓形大殿,殿簷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以此來象征天。

祈年殿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珍品,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茂大的楠木柱和各種互相銜著的鬥、枋、桷支撐著,力學結構巧妙、完整。這些柱子和橫枋都有象征的含義:殿中心有四根高19.2米,兩個半人才能合抱起來的“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間12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整個28根柱子象征天上的28星宿。

殿內地麵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麵有天然的龍鳳花紋,富麗堂皇。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一座,背後又有一座皇乾殿,前後左右連成一氣,顯得莊嚴,雄偉,氣勢磅礴。這座大殿坐落在麵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為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杆。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

現在,輝煌壯觀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向人們展現了古人把思想化為現實的神奇技術,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