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都城(1 / 1)

在中國古代,由於一個王朝的都城不但是政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還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所以,在曆代,都城作為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中心城市,它的選址、布局都有嚴格的要求,要能體現君王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一個王朝的都城在選址時考慮的因素很多,其中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的要求幾乎就是苛刻。建都城選地形,要背山麵水。背山是出於對生活和安全的需要。毋庸置疑,地形對都城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都城作為全國的首都,要居中。所謂“居中”並不是處於整個國土的中間,而是處於交通樞紐中心。都城最基本的一點應該是要能夠便於控製全國,要形成以都城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利於國家行使統治權利。

最後,都城應該具備人文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是指,一個王朝的建立者一般都會把都城建立在本民族發展起來的地方,而不會遠離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另外,所選地區的經濟文化相對比較發達。

在整體布局上,中國古代都城有宮城(皇帝辦公的地方),宮城外頭有皇城(各部辦公的地方),皇城外頭有郭城(老百姓住的地方)。這種布局在唐長安城的修建上體現得極其完美。

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統一王朝的都城都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中,都城的建設有了很多原則。

第一,都城以皇宮為主體結構,位於全城的中心位置。在都城建設當中,統治者為突出自己執政的大殿,突出自己居於中央的最高地位,皇宮必須占據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據高地,而且有宮城相護衛,使皇宮成為全城的主體。宮城不僅與居民區分離,而且宮城的布局也以正殿為主體向南北延伸或向四麵展開,井井有條,由此體現皇宮的主導地位。

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是指皇城的左邊是太廟,是帝王們祭祀祖先之處。在曆代都城裏,宗廟在所有的廟裏占最重要的地位和最主要的位置。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自己,因此,中國傳統觀念對宗廟的祭祀非常重視。皇城的右邊是社稷壇,即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的地方。

“前朝後市”是說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皇城的後麵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圍繞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用意在於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尊嚴。

我們僅以唐朝的都城長安城為例。長安城的布局是棋盤式的,整齊劃一,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區,互不幹涉。白居易曾寫詩描寫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它形象地概括了這座都城的格局。

整齊劃一的古代都城格局源於西周時的“井田製”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設計理念,集中體現在春秋晚期的齊國官書《周禮·考工記》中,如“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些原則也在北京城的修建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三,中軸線縱貫全城。都城的道路按中軸線對稱鋪開,形成經緯交叉式道路網。居中的皇宮位於中經中緯大道的交彙之地。城門則直對著主幹道,並由此銜接城外的道路。城內外縱橫交錯的道路體係構成了通暢的交通網絡。

唐朝的長安城將宮室、壇廟和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的兩側,道路網劃分為若幹棋盤格,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城,自成一區。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都是仿長安城修建的。

古代都城對綠化也十分重視,曆代帝都道路兩側都種植樹木,北方以槐、榆為主,南方則柳、槐並用。對於都城中軸上禦街的綠化布置,更為講究:路中設禦溝,引水灌注,沿溝植樹。這種道邊植樹的做法,唐時傳到了日本。

在古代都城建設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使城市建設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也是中華曆史文明的全麵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