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1 / 1)

在今天的北京市中心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人們叫它故宮,也稱“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8年),花了14年時間。這裏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

為什麼又稱故宮為紫禁城呢?大致有如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這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傳說老子當年出函穀關,有紫氣從東至,不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道這是聖人,並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從那時起,紫氣便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曆代帝王認為紫氣預示著聖賢和寶物出現,並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把傳說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將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紫氣東來,象征吉祥,由此可知“紫”字的高貴。從上麵的敘述中就可以知道,因為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稱為紫禁城。

另一種說法把紫禁城的來曆和古代“皇垣”學說結合了起來。這種說法認為紫禁城這個名字取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係指以北極星為中心的星群。在中國古代的占星術士看來,紫微星垣乃是天帝的居所,而群星拱衛之。《廣雅·釋天》中說“天宮謂之紫宮”。天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那麼人間天子的居住之地應該稱為紫宮。禁,當為禁止之意,因為皇帝住的地方是不能隨便進入的。

實際上,從“星垣”學來看,紫禁城的命名與建築設計是高度統一、珠聯璧合的。故宮中,象征著“天”的崇高和偉大的太和殿,位於故宮中間,是比較高大、突出的地方;象征著天和地的乾清、坤寧兩宮緊密相連,它們兩側的日精、月華兩門,象征著日和月。而天上的繁星則用東西六宮以外的數組建築來代表。

紫禁城的主色調是紅黃二色,據說是出於五行的考慮,以示帝王的至高無上。不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卻用了黑琉璃瓦,而且故宮以外所有皇家存放書籍文檔的地方,都用黑琉璃瓦,蓋因書籍忌火,而按五行之說黑色屬水,有鎮火之意。

今天的紫禁城宮殿建築總麵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這些宮殿在當初就被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三座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頒發重要詔書等活動的場所。太和殿采用傳統的重簷廡殿大屋頂,全用金黃色的琉璃瓦鋪設,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圍繞禦座的6根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大殿內金碧輝煌,殿中擺著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麵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故宮的後半部建築叫內廷,是皇帝平日辦事和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外朝建築的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麵的禦花園裏有高聳的鬆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其中的萬春亭和千秋亭,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比較華麗的兩座亭子。

總之,紫禁城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論是平麵布局,立體效果,還是整體形式,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