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墳墓。它位於距今天的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秦始皇陵原名“麗山”或“驪山”。三國時有人特意丈量過這個大墳頭:“墳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餘。”經折算,高合一百二十多米,底邊周長兩千一百六十七米有餘。上麵種草植樹後,外貌和一座山沒有什麼區別。
這樣大的一個工程,修建起來當然需要些年頭。據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起就開始修建這個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征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死的時候已經過去了30多年還未竣工,秦二世繼位後,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前後共用了37年,可謂工程之浩大。陵墓裏麵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據史書記載說,陵墓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朝見的位次,且奇珍異寶遍布其中。墓內的設計很有藝術性: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征著天體星辰;下麵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注了水銀,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麵浮著金製的野雞;墓室內點著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墓室周圍布置有巨型兵馬俑陣。這種設計,無疑把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天的考古學家說,秦始皇陵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千米。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等,曆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曆史文物出土。
兵馬俑坑在今天,已經舉世聞名。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秦陵陵園東側1500米處。目前已發現三座,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並出土了仿真人真馬大小的陶製兵馬俑8000件。陶俑神情生動,形象和活人極為相似;陶馬造型逼真,精致自然。兵馬俑陪葬坑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築,像是一組模擬軍事隊列、旨在拱衛地下皇城的“親軍”。
即使再過去一千年,可能在地麵上的所有建築都失去了風采,但秦始皇陵永遠不會。秦始皇陵兵馬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奮和聰明才智,是一座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