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寺”原是官署名稱(1 / 1)

今天一提到寺,大家都知道它是佛教僧侶供奉佛像、舍利(佛骨),進行宗教活動和居住的場所。但在很久以前,寺卻是古代官署名稱。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寺”才變成了僧院的稱呼。因朝代更迭,“寺”的稱呼也曾經有過變化,北魏太武帝年間,寺院被改稱為“伽藍”,隋煬帝大業時改稱“道場”,唐朝又改稱“寺”,今天所謂的寺,就是唐朝那時候定下來的。

在漢朝,禦史大夫們辦公的地方叫禦史大夫寺,管禮儀的部門叫太常寺,負責輿馬的部門叫太仆寺,專管外交事務的部門叫鴻臚寺。據史料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金色的身體有光環繞,輕盈地從遠方飛來,降落在禦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並詢問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放射著光芒,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前往西方尋求佛法。

秦景一行人曆經艱辛,來到了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巧遇兩位印度高僧,兩位高僧向他們展示了隨身攜帶的釋迦牟尼佛像和成箱的佛經。秦景一行見狀倒頭便拜,並懇請兩位高僧到東土傳授佛法。

曆盡千難萬險,永平九年(公元65年),秦景等人,帶著兩位高僧回到了洛陽。漢明帝劉莊非常高興,親自接見了兩位高僧,並暫時安排他們下榻在鴻臚寺。為了有個較好的傳法處所,第二年,明帝下令在洛陽雍門外興工建造僧院。完工後,明帝親自命名為“寺院”,由於兩位高僧的經書是由兩匹白馬馱回的,故把這座新建的“寺院”取名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建築的第一座僧寺。從此以後,“寺”就成了專指僧人藏經、講佛和生活居住的場所,“寺”也成為佛教建築的通稱,如白馬寺、靈隱寺、寒山寺、清淨寺、大相國寺、臥佛寺等。

佛法自此在東方廣為傳播,日趨興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政治、哲學、藝術和人民生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