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流行了近2000年,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宗派的佛寺在建築上存在著差異,但大體都是以佛殿或佛塔為主體,輔以講堂、經藏、僧舍、齋堂、庫廚等建築,布局上沿襲中國傳統的庭院形式。
佛教屬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時皇家的重視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築風格及方位來安排的。
中國古代寺院布局,一般是坐北朝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一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離布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
因為古時的佛寺大多建在風景優美的山裏,所以寺院的大門叫山門。一般是三門並立,中間是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稱“三門殿”,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因佛寺建築多在山間,故也稱“山門殿”。在山門殿裏,門內兩旁常立兩位金剛像。兩位金剛為鬼神力士之形,高二丈餘,陰威凜然可畏。一看便知是保護寺院的門衛。最初的金剛力士隻有一位,叫密跡金剛。傳說,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個隨從侍衛,其中最重要的是衛隊長密跡金剛。他原為法意太子,皈依佛教後即擔當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門的重任。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位門衛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對稱”、“成雙”的習慣,於是又增加了一位,一左一右對稱地侍立於山門殿內。
進了山門之後,在寺院的第一重院落裏,有鍾、鼓二樓兩相對稱。左為鍾樓,右為鼓樓。所謂的“晨鍾暮鼓”,其敲擊方法一般是早晨先擊鍾,以鼓相應;傍晚先打鼓,以鍾相應。也有的佛寺是專門為大鍾修建的,如北京覺生寺(俗稱大鍾寺)的大鍾,專門修築了大鍾殿,日夜敲擊聲聞數十裏。另外,唐代詩人張繼,途經蘇州時,寫有《楓橋夜泊》一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說的便是寒山寺的鍾聲。
進入山門之後的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中的兩側站立著護世四大天王,中間供奉著一位最受人們喜愛的笑佛——彌勒佛,他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掐串珠,喜眉樂目。北京潭柘寺彌勒殿中有幅楹聯,寫得生動有趣,極富哲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位大家極其熟悉的“大肚彌勒佛”,在曆史上實有其人,他就是布袋和尚契此。
唐末五代的後梁時期,浙江奉化有一個身體矮胖,肚子奇大的和尚,名叫契此,號“長汀子”。他經常用竹杖挑著一個大布袋,麵帶笑容,四處化緣,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傳說這位布袋和尚能預知晴雨,言人禍福,十分“應驗”,因而名噪一時。他在浙江奉化嶽林寺東廊的磐石上圓寂之時,稱自己是彌勒的化身,親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契此逝世後,人們按照他生前的模樣塑成“彌勒菩薩”,放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從此,這位大肚彌勒佛名揚四海,家喻戶曉。
在大肚彌勒佛的背麵,有一尊威風凜凜的神將韋馱的立像。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被列為佛教中的護法神,安置在天王殿的後邊,麵對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
天王殿再往北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寺的正殿,是供奉佛像的殿堂。“大雄”二字,為佛的德號,說佛如同大力士一樣,一切無畏。在大雄寶殿中,有的僅供奉一尊佛像,即佛祖釋迦牟尼佛像。有的供奉三尊佛像,即供奉三世佛像。中間為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左邊的為燃燈佛,燃燈佛是釋迦牟尼的啟蒙老師,亦稱過去佛;右邊的為彌勒佛,彌勒佛是釋迦牟尼的弟子,為釋迦牟尼的接班人,稱未來佛。這三尊佛像按時間先後排列,是前後上下關係,故稱為豎三世佛。還有一種按地域空間劃分勢力範圍的三世佛,稱為橫三世佛像。正中間是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左右有文殊、普賢二位菩薩近侍;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右有日光、月光二位菩薩近侍;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右有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近侍。有的古寺大刹,在正殿中有供奉五尊佛像或七尊佛像的。五佛通稱東南西北中五方佛,七佛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和他之前的大佛之前的六佛,通稱過去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