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雄寶殿兩旁常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供奉的是最早支持釋迦牟尼,護持佛法,興建寺院的代表人物。西配殿一般是祖師殿,供奉的是本寺所屬教派的創始人。有些佛寺的大雄寶殿兩旁,不建配殿,而建配樓或配閣,如河北正定隆興寺的轉輪藏、慈氏閣,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文殊閣、普賢閣等,在建築藝術上配樓、配閣較之配殿更覺雄偉。
法堂位於大雄寶殿之後,也稱講堂、經堂,是演說佛經、念經、皈戒集會的場所。在法堂裏,除供奉一定的佛像之外,堂中要設法座,供高僧和尚講經說法。不少佛寺不設講堂,一般就在大雄寶殿或其他殿堂講經說法。
藏經樓在佛寺的最後一進院落的後麵,常建有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佛經之用,稱為藏經樓或藏經閣。因它是高層樓閣,不僅可儲存較多的經書,也具有結尾部位突出的建築藝術效果。在藏經樓(閣)的兩側,設有配殿,或配樓、配閣。
在較大的佛寺中設有戒壇,用來傳授戒法。佛教傳戒的內容十分複雜,一般分為三級、三次,也稱做“三壇”。戒壇一般為方形石砌的三層台子,外麵有戒壇殿罩護。戒壇殿的位置一般在佛寺的後方,自成一個院落。
此外,有的寺院設羅漢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後有佛塔,有的寺院還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禪堂(念佛堂)等。
在較大的寺院中,常常另辟一組建築作為僧眾居住的生活區,即僧舍和茶堂生活區的前半部分,一般設有僧房,即僧人宿舍;其中香積廚,即廚房;齋堂,即食堂;職事房,即庫房。生活區的後半部分,是方丈等高級寺僧居住的處所。茶堂,是佛寺會客的接待處,往往設在寺院的東廂。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類佛像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莊嚴和供具。莊嚴就是莊重嚴肅的裝飾,如寶蓋、幢、幡、歡門等,還有供具,如香、雜花、飲食、燃燈等。
總之,中國佛教寺院建築充分體現了追求對稱的美學法則,是造型藝術的傑作,它與佛教雕塑、繪畫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