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交通運輸
最初的車是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當時人稱它為《輇》。夏朝的時候,有個叫奚正的曾擔任《車正》一職,此人對車輛做了重大改進,從此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
最早的車出現在中國,據說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出現了車。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的智慧大為增長,他們從木棒的滾動中得到啟示:圓形的物體在平麵上移動要比其他形狀的物體迅速得多。很多人開始琢磨在重物下排墊圓木的方式來搬運東西。還有些人就把一些溫順的野獸馴化成為家畜,供人役使,馱運物品。
最初的車是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當時人稱它為“輇”。夏朝的時候,有個叫奚正的曾擔任“車正”一職,此人對車輛做了重大改進,從此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
到了商朝,車輛已非常普遍了。車輛製造技術也有很大提高,當時就已經出現了精美的兩輪車。商代的車基本都為單轅兩軛,甲骨文中象形文字“車”的字形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商代還有三匹馬拉的車,稱為驂;到了西周,周人又增加了一匹,稱為駟。
春秋戰國時期,車輛製造業有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車轅開始由單轅改為雙轅,這使車更加牢固,載重量也隨之提高。當時行走天下的墨子就在他的書中說,春秋各國造的大車,能裝50石穀子而運轉自如,即便是長途運輸,車軸也不會損壞。由此可知,當時車輛往來十分頻繁。在大街上,除了人就是車,由此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當時,諸侯各國戰車的多少也成為一個國家強弱的標誌,戰車被稱為一乘,所以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不過,那個時候的車,每個國家製造的大小都不一樣。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車同軌”,對車輛製造的技術和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天出土的兵馬俑坑裏,有一輛坐乘的轎車,車身全長為3.28米,高1.04米,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內有一個禦馬官俑,腰際佩劍,執轡前視。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來參觀的人都對2000多年前馬車製造的精湛技藝而歎服不已。
漢時,車輛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單轅車逐漸減少,雙轅車有了大發展,車的種類增多,主要用於載人裝貨,在戰場上,已經很少見到它的身影了。據《續漢書·輿服誌》說,漢朝最高級的馬車是皇帝乘坐的“金根車”,上麵有“鸞鳥立衡”、“羽蓋華蚤”。高級官吏乘“軒車”,這是兩側有障蔽的車。一般官吏乘“軺車”(一匹馬駕駛的輕便小車。在漢朝初年,由於馬匹很少,所以很多官吏還都乘坐牛拉的車)。貴族婦女乘坐“輜車”,車廂跟一個小屋子差不多。
隨著社會的進步,到了三國時期,還出現了帶有精巧機械裝置的車輛——計裏鼓車和指南車,前者用於記錄行駛裏程,後者則用於指示行駛方向。
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獨輪車開始登上舞台。這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很適合在敵人來的時候逃跑,這種車在今天的鄉間還能見到。
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從而出現了12頭牛駕駛的大型車輛。這些車上坐的大都是些富人。當時還出現了磨車。磨車上裝有石磨,車行磨動,行10裏磨10斛。唐朝末年,很可能是因為戰亂,而唐人又很富有,跑的時候獨輪車已經不能運送那麼多家產,所以就有了三輪車。可惜,這種車隨著五代時期的到來,居然莫名消失了。宋朝,官僚們坐轎子的風氣漸漸興盛起來。這時高級車輛的製作和改進得不到重視,製車技術的重點也逐漸由乘人的車轉到載貨的車上。
明朝中期,陸續出現了許多新型車輛和異型車輛,這裏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帆車,即在車上加帆,利用風力助車行進。清朝時,又出現了兩種很怪異的車,一個叫鐵甲車,另一個叫轎車。鐵甲車有四輪,輪的直徑約一尺,車廂包以鐵葉,以保安全。轎車是馬車與轎子結合的產物,外形如轎,用馬和騾拉。
但無論是什麼怪異的車,事實上,自宋代以後,中國古代造車技術逐漸停滯不前,到了近代,逐漸被來自西方的四輪機械動力驅動車輛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