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古代信息傳遞所——驛站(1 / 1)

有很多人都認為,古代的驛站就是郵局,這話並不完全對。古代的驛站其實是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可能是由於中國地大的緣故,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曆史長達3000多年。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有遽、“馹”、“置”等郵驛通信名稱,秦朝統一六國後,統一稱為“郵”。從此,“郵”便成為通信係統的專有名詞。

在秦朝,“郵”負責長途公文書信的傳遞任務,近距離的另用“步傳”,即派人步行送遞。在郵傳方式上,秦時大都采用接力傳送文書的辦法,如同今天的接力賽,每個人一段,沿著政府規定的固定路線,負責郵遞的人員就這樣一站一站接力傳達下去。

唐代,驛站的設置在中原和江南已經非常成熟,並且達到了遼東(今天的黑龍江)。到了元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驛站製度得到了強化,成為統治階級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這時驛站也叫“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音譯。

明代的驛站是非常專業的。明朝統治者設立了獨立於驛站外的遞運所,專門從事貨物運輸,其主要任務是運輸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由各地衛所管理。遞運所開設於洪武元年(公元1376年),它的設置,是明代運輸的一大進步,使貨物運輸有了專門的組織。明代陸路運輸,基本上是采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遞運所除擔負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後來把明朝滅掉的李自成就是一個驛卒,因為朝廷養不起他們,而裁撤驛站,李自成失業,隻好加入了造反大軍。

清朝把驛站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驛、站、鋪。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係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鋪傳送。

勘合和火牌是驛站使用的憑證。朝廷規定,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進行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驛站可不是今天的郵局,誰都可以去郵寄東西。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朝廷還會派兵保護。用馬傳遞公文,都要加上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接遞。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150千米,緊急公文則可能要日行200千米,或者250千米、300千米,投遞人員要按要求的時限送到。

在中國古代運輸業中,驛站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擔負著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信息傳遞任務,其組織的嚴密程度,運輸信息係統的覆蓋水平幾乎不亞於現代運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