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秦始皇時代的“直道”其實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被百姓稱為“皇上路”或“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它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長、最寬的超級馬路。
秦始皇建這樣一條大馬路可不是玩的,而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快速集結調動軍隊和運輸糧餉物資。所以在公元前212年派遣大將蒙恬主持修建了這條軍事交通大道。
直道北起九原,即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南至秦雲陽林光宮,即今陝西淳化西北,橫貫陝甘兩省十四縣。秦直道沿陝西旬邑、黃陵、富縣、甘泉、誌丹、安塞、榆林進入內蒙古繼續北行,越過黃河通向包頭西的九原郡遺址(今包頭市郊麻池古城),長900千米(約今700千米)。在長城外路麵寬164米,長城內路麵寬60米至80米不等,最寬處可供百多駕馬車並排行使。這個浩大工程動用了20萬民工,花費了約五年時間才完成。但是,這條大馬路可不允許普通百姓隨便行走,想要上路,雖然沒有收費站,但必須經過許可。
由於是“直道”,所以在修建的時候,民工遇山開山,遇溝填溝。據《史記》記載:“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裏。”《漢書》稱“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可見其工程之艱巨、宏偉,的確可稱為世界公路工程的奇跡。
直道的最大功效就在於,它可使秦始皇的騎兵三天三夜即馳抵陰山之下,出擊匈奴。據說,秦始皇的屍體就是通過秦直道運回鹹陽的。直道的監修者——名將蒙恬,率軍出征,大破匈奴,並將他們驅退700多裏後,又奉命修築秦直道。他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考察,確定了這樣一條直至陰山山脈之下的近路。秦直道一期工程完工後,蒙恬進行了全程考察。當他正在謀劃二期工程的時候,卻遭趙高迫害。
秦始皇長子扶蘇因勸阻秦始皇鎮壓儒生,被派到上郡監督蒙恬修直道。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偽造始皇詔書,命他自殺,擁其弟胡亥為皇帝。扶蘇氣憤填膺,又萬般無奈,最後自刎在秦直道上。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西漢時,秦直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軍事作用。正是有了這條秦直道,漢王朝的大軍才會像飛將軍一樣突然出現在匈奴騎兵麵前,讓他們驚慌失措。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是從直道進軍,殺得敵人望風而逃。此後,漢驃騎大將軍衛青又兵分幾路,齊頭並進,重創匈奴,從此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界的威脅。
史學家司馬遷在考察民情,探尋曆史的時候,就沿著秦直道,穿行鄂爾多斯千裏之地,見到了秦築長城、亭障,領略了鄂爾多斯的美麗風光。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走的也是秦直道。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出征突厥時,也多次走秦直道。宋朝時,在秦直道上發生了很多戰役。唐代以後,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北地區的交通格局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直道仍在溝通陝、甘、寧、內蒙諸省區的經濟交流方麵發揮著作用。
現在的秦直道,一些路麵仍保存完好,很多人都把它當做是考古、探險、觀光旅遊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