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這話似乎有些絕對。因為路大都是人修出來的,而不是走出來的。中國的道路史很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國就已有了可以行駛牛車、馬車的道路。據《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任重致遠。少昊時略駕牛,禹時奚仲駕馬”。到西周時(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規模,周道也就產生了。當時的情況是,周武王滅商後大封諸侯,接受周公的建議,修建洛邑,開鑿道路,發展交通。為了能加強與諸侯的聯係,確保王都與各諸侯國都之間的交通暢通,以周朝王都為中心,向四麵八方修建了許多條以軍用為主的國家一級的道路,稱為“周道”,在當時官方的記載中,又稱為“周行”。
當時的“周道”,西南至巴蜀(四川),北至秦、晉(陝西、山西),東北至燕、齊(河北、山東),東南至淮夷,四通八達。
“周道”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路麵平、路身直。《詩·小雅·大東》中就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它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和牢固,像箭杆一樣挺直。
二、道路寬闊,當時的四馬戰車可以通行無阻。《詩·小雅·四牡》中說:“四牡啡啡(速馳不停),周道倭遲(遙遠之貌)。”《詩·小雅·何草不黃》中還記有輜重車行駛於周道的情況:“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三、綠化很好,兩側都植有樹木。《國語周語》說,“周製有之曰:列樹以表道”,可見周道兩側是種有樹木的。官府沿官道掘井,植樹,為長途跋涉的人飲水遮陽提供方便。
為了讓道路不遭到破壞和價值得到最大體現,周王朝當時還設了專門掌管路道的官員。在國家有軍事行動時,管理道路的人要保障道路安全和暢通,以及軍隊的沿途休息、飲水等事務。此外,還設有負責修理道路的官員,以及各種管理道路障礙設施的官員等。
在中國古代交通發展史上,周道的重大意義是不可低估的。後來的秦、漢、唐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都是在這條軸線上,即使在宋、元、明、清時期,這條交通線也仍然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