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實力參予競爭的公司,必是輕量級的拳手,會被重量級拳手一下打翻在地。公司必須有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市場上取勝,因此競爭力的強與弱成為衡量一個公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這就要求公司上下都能抓住機會,擴大產值,增強實力。因此強化競爭實力,是公司起家必須選擇的第六條捷徑。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告訴你與強化競爭水平有關的殿下五個問題:把每一次機遇卻當成跳板;當機立斷,先發製人;把握時間,選擇時機;有速度,才有優勢;不要被“吃掉”。
把每一次機遇都當成跳板
對於那些精明的老板而言,把每一次機遇都當作成功的跳板是非常重要,這是他們做好公司的常用手段。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不能在時機來臨之前就識別它,在它溜走之前果斷采取行動,那麼,幸運之神就與你失之交臂。善於利用機遇比怨天尤人更為有益。
尋找機遇,如同寫作的人尋找素材和創作契機,如果沒有識別能力,思維遲鈍,機遇碰到自己身上也不會發覺。所以,識別機遇的能力非常重要。
商場上的幸運和倒黴往往與利用時機有關,有些人在時機失去之後才頓足徘徊,那麼他便注定隻是一個十足的倒黴蛋。而有一些人明白時機稍縱即逝,因而能及時把握,所以,他的一生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被刺身亡。全美國沉浸在歡樂與悲痛之中。這時,日後成為美國鋼鐵巨頭的卡納西卻看到了另一麵,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便會與日俱增。於是義無反顧地辭去鐵路部門報酬優厚的工作,合並由他主持的兩大鋼鐵公司——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同時讓弟弟湯姆創立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和經營蘇必略鐵礦。
上天賦予了卡耐基絕好的機會。美國擊敗了墨西哥,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在那裏建造一條鐵路,同時,美國規劃修建橫貫大陸的鐵路。卡納西認識到,幾乎沒有什麼投資比鐵路更加賺錢了。
此時,聯邦政府與議會首先核準太平洋鐵路,再以它所建造的鐵路為中心線,核準另外三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一條從蘇必略湖橫穿明尼蘇達,經加拿大國界附近的蒙達拿西南部穿過洛基山脈,到達俄勒崗的北太平洋鐵路。一條以密西西比河的北契爾巴港為起點,橫越過得克薩斯州,經墨西哥邊界城市埃爾帕索到達洛杉磯,從這裏進入舊金山南太平洋鐵路。另一條由堪薩斯州溯阿色河,越過科羅拉多河到達聖地亞哥的聖大菲。
但一切遠非如此簡單,縱橫交錯的各種相連的鐵路建設申請紛紛提出,竟達數十條之多,美洲大陸的鐵路革命時代即將來臨。“美洲大陸現在是鐵路時代、鋼鐵時代,需要建造鐵路、火車頭和鋼軌,鋼鐵是一本萬利的。” 卡納西這麼思索。不久,卡納西在聯合製鐵廠中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礦爐,這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熔礦爐,對它的建造,投資者感到提心吊膽,生怕將本賠進去根本不能獲利。但卡納西的努力讓這些擔心成為杞人憂天:他聘請化學專家駐廠,檢驗買進的礦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質,使產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檢測係統化。當時從原料的購進到產品的賣出,往往顯得很混亂,直到結賬時才知道盈虧狀況,完全不存在什麼科學的經營方式。卡納西在經營方式上大力整頓,貫徹了各層次職責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同時,買下了英國道茲工程師“兄弟鋼鐵製造”專利,又買下了“焦碳洗滌還原法”的專利。他這一做法不乏先見之明,否則,卡納西的鋼鐵事業就會在不久的大蕭條中成為犧牲晶。
1873年,經濟大蕭條的境況不期而至。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斷,現場施工嘎然而止,鐵礦山及煤山相繼歇業,匹茲堡的爐火也熄滅丁。
卡納西斷言:“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硌買到鋼鐵廠的建材,工資也相應便宜。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老板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不可以失之交臂。”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卡納西卻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鋼鐵製造廠。他計劃進行一個百萬元規模的投資,建貝亞默式5噸轉爐兩座,旋轉爐一座,再加上亞門斯式5噸熔爐兩座……1875年1月開始工作,鋼軌年產量將達到3萬噸,每噸製造成本大約69萬美元。而在當時鋼軌的平均成本大約是110萬美元,新設備投資額是100萬美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當於成本,比股票投資還贏利。
股東們同意發行公司債券。工程進度比預定的時間稍為落後。 1875年8月6日,卡納西就收到了第一個訂單,2000支鋼軌。熔爐點燃了。每噸鋼軌的製成勞務費是8.26萬美元,原料40.86萬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費是6.31萬美元,專利費1萬美元,總成本不過才56.6萬美元。這比原先的預計還要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