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特認為投資者對股市的反應頗像沃爾特對生活的反應。當股價上揚時,他們成為自己眼中的英雄,敢於承擔額外風險。但當股價下挫時,投資者擁擠在門口,然後逃之夭夭,不見了蹤影。

究竟如何克服“狂想者效應”呢?我們要找出衡量風險容忍度的尺度,這個尺度要盡可能地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必須深入到標準分析問答題的表層之下,去探求心理上的深層驅動因素。幾年前,美國維拉諾娃大學(VillanovaUniversity)的賈斯廷·格林(JustinGreen)與人合作開發了風險分析工具,這種工具不僅強調明顯的、直接的風險因素,更強調人的性格因素。在研究了大量的風險容忍度方麵的文獻(其中既有理論性文獻也有實證性文獻)後,將重要的人口統計因素與傾向進行抽象化,並綜合在一起考慮,從而得出了更加精確的風險容忍測量尺度。

研究結果表明承擔風險的傾向與兩項人口統計因素有關:年齡與性別。老年人比年輕人更不願意冒險,婦女比男人更小心謹慎。結果顯示出一個有趣的現象:風險似乎與財富的多少沒有關係,錢多或錢少對風險的忍耐度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但有兩項性格特征與風險容忍度密切相關:一是自控能力,二是成就動因。自控能力指的是人們感覺他們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以及做出相應生活決策的能力。那些認為自己有控製周邊環境能力的人被稱之為“內在人”。相反,“外在人”認為自己幾乎沒有什麼控製能力,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來吹去,無法控製。由此可以看出,具有高度風險承擔傾向的人絕對是屬於“內在人”一類的。

成就動因可以被描述為人們做事的方向感。我們發現善於承擔風險的人是方向感很強的人,盡管對目標的高度集中可能會導致深深的失望。

當然,掌握你自己的風險承受傾向,還不僅僅意味著像是在自控能力與成就動因之間畫一條相關直線那樣簡單。為了解開性格特征與風險承受之間的真正關係之謎,你還需要知道你對風險發生時所處的環境的看法。也就是說,你認為股市是最終結果僅僅取決於運氣的一場遊戲,還是一個偶然的兩難推理局麵,但精確的信息和理性的選擇相結合將會產生理想的結果。

讓我們來考慮一下所有這些性格因素是如何共同發揮作用的。如果人們相信市場是由機遇推動的,他們就會躲避風險。但如果他們相信市場結果是技巧的產物,就會產生高度風險承擔的傾向。

現在清楚了,展示出高度風險忍耐性的投資者是會製定目標的人,他相信自己能夠控製環境並最終影響結果。他把股市看作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起作用的兩難推理的場所。在此,信息和理性的選擇相結合就將產生獲勝的結果。

巴菲特正是那種相信股市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但以人的理性為主導的場所的人。隻要你在投資時堅持客觀地看待風險,並以自己對市場的真實看法來應對市場上的雲詭波譎,那麼你就是對風險具有高度容忍的投資者,你就可以在坦然麵對短期的市場風險之後,獲得長期的市場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