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損失心理還使投資者過度保守,因為我們會猶豫不決,最後可能就是消極地持有。比如參加退休基金賬戶計劃的那些人,他們的投資期為10年,卻仍將他們資金的30%~40%投在債券上。這是為什麼呢?隻有嚴重的躲避損失心理才會使人如此保守地分配自己的投資基金。躲避損失心理也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它會使你毫無道理地抓住明明是虧損的股票不放。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但如果不將錯誤的股票出手,那你實際上就放棄了你能再次明智投資並獲得利潤的機會。這是多麼無奈的一件事情,讓我們在以後好好注意這一點吧!
巴菲特曾忠告所有的投資者:
“膽大心細,這就是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的法寶,投資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不要想著去預測或控製投資的結果。實際上,人的貪欲、恐懼和愚蠢是可以加以預測的,但其後果卻不堪設想,更難以預測。”
巴菲特認為所有投資行為心理學的因素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對風險容忍的程度,就如同一塊強大的磁鐵將周圍的金屬物質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樣。金融投資心理學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在你每天做出買賣決策時,這些概念就變得真實而具體起來。而將做出的所有決策貫穿起來的因素,就是你對風險的感知程度。
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投資專業人士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幫助人們分析他們對風險的容忍度。證券代理商、投資谘詢顧問、金融規劃者們都觀察到了每個個體行為的不斷變化。當股價上揚時,投資者大膽地向股市裏增加投資;而當市場回落時,他們又將投資調回到固定收入的證券上。一夜之間,投資者會戲劇性地改變他們的投資組合,賣出股票而買入債券或其他固定收入的證券。這種來回在激進與保守的投資者角色之間反複折騰的現象,激發了人們對風險容忍度的研究。
剛開始,投資谘詢顧問們認為,分析和量化風險容忍度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通過麵試和答卷的方式,他們就可建立一套投資者的風險檔案。但問題在於,人的容忍度是基於情感之上的,且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所有上述構成對資產態度的心理學原理,都可用來測定對風險的反應。當股市大幅下挫時,即使那些在風險檔案中非常“膽大妄為”的投資家也變得縮手縮腳起來。而當股價大幅攀升時,不僅是激進的投資者,就連保守的投資者也都增添了新股。
還有另一個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前麵提到過的過度自信問題。在我們的習慣中,風險承擔者是備受人們敬仰的。投資者受此影響,趨向於認為自己也具有很強的承擔風險的能力,但實際上他們不能。他們的表現就如同心理學家布瑞特(D.G.Pruitt)所描述的“狂想家效應”那樣,隻不過是自我暗示下的一種狂想而已。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最偉大的幽默作家之一詹姆斯·瑟柏(JamesThurber)寫了一篇幽默故事,名字叫《沃爾特·米蒂的私生活》(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後來這個故事被拍攝成一部令人難忘的電影,由丹尼·凱伊(DannyKaye)領銜主演。片中的沃爾特是一個縮頭縮腦、鼠目寸光的男人,且完全受製於他那彪悍且伶牙俐齒的妻子。他應對生活的方法是做白日夢,夢中這個好脾氣的米蒂被幻化成一個勇猛頑強的英雄,他總是及時出現並解救眾生。片中的他一會兒還在為忘了妻子交代的雜事而痛苦呻吟,另一會兒他又變成一位無畏的轟炸機駕駛員,正獨自執行一次危險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