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認為所有投資行為心理學的因素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你身上,就是對風險容忍的程度,就如同一塊強大的磁鐵將周圍的金屬物質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樣。

巴菲特認為,一個投資者要想成功,必須符合以下6個條件:

(1)必須有工作激情,但不貪心過重,同時對投資的過程入迷。

(2)必須有耐心。

(3)必須善於獨立思考。

(4)必須有安全意識。有來自於知識的自信,不草率行事,不固執己見。

(5)承認自己對某些東西不懂。

(6)依照所購買的企業的類型,靈活地進行投資,但永遠也不要以高於內在價值的價格來買。

巴菲特建議,比起每股收益來,應該更加重視每股資產收益率,收益也就是由此而來的。每股收益和收益增長是可以通過人為操縱的,但整個資本的收益率是很難做手腳的。

巴菲特有一條理論:如果你預計未來短期無息國庫券的平均收益是11%,道·瓊斯則等同於賬麵價值;如果你預計的平均收益是8.5%,道·瓊斯則為賬麵價值的1.5倍;如果你的預計是5%,道·瓊斯則為賬麵價值的近2倍。當然,其中的訣竅是對未來的平均利息率要有一個合理和正確的估計。

巴菲特相信,沒有人會願意老是去賣空,但如果有人這樣做,那最好是賣空整個市場——各種市場股票——而不隻是那些自認為價值過高的股票,這種做法4次中有3次是有用的,但第4次由於投資大眾的追捧,高價位的股票被炒上了天,這時候他就急得隻想自殺了。至於巴菲特本人,則對賣空毫無興趣。

巴菲特說,他從來沒有看到股票的市場價格能夠長時間偏離其內在價值。他傾向於在股市疲軟時購入股票,如果自己買的股票漲幅達到了第8位,那他就會停下來重新考慮一下。

根據行為學和心理學的觀點,人遭受損失時產生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得收益時產生的歡愉。大量的試驗均表明,人們在麵對失敗等負麵影響時需要兩倍以上的諸如成功之類的正麵影響才能抵消過去。在一個50∶50的賭注中,如果機會絕對相等,人們就不會輕易冒險,除非潛在收益是潛在損失的兩倍之上。

這就是不對稱的趨利避害心理:局勢不利比局勢有利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是人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將此原理應用於股市就意味著投資者損失錢的難受程度要比因選擇正確而賺錢的高興程度大過兩倍。這個思維邏輯也可從宏觀經濟理論中找到證據。在宏觀經濟中,經濟高漲期間,消費者一般每創造1美元的財富就增加購物6美分,但在經濟衰退期間,消費者在市場上每損失1美元就減少消費35美分。也就是說,損失對消費者的邊際消費的影響要大大超過收益。如果我在股市上損失了1美元的收益,那我就會減少我的消費35美分,而我若賺了1美元,我隻會增加6美分的消費。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痛苦往往難以忘懷而對快樂總是過後就忘的原因。

對損失的躲避心理反映在投資決策上,其影響是顯著而深刻的。我們都指望自己做出的是正確的決策,但實際上我們誰都沒把握。於是,我們寧願相信自己,為堅持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我們總是抓住自認為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選擇緊緊不放,總希望有一天會時來運轉,讓事實證明自己的決策的確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賣掉會產生損失的股票,我們永遠也不需麵對我們的失敗,但我們又總想很快就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於是我們就會在持有與拋出之間痛苦地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