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上衣有點舊,細看還有幾個小破洞,肥大的牛仔褲似乎已經很久沒有洗過,腳上的那雙涼鞋看上去也大了好幾碼,不合腳。

雖然安娜的衣著看上去很隨意,甚至略顯邋遢,但這一點都不影響我對她的好感。

安娜才六歲,是我在美國遇到的最懂事的小孩,中國大城市小女孩身上那些常見的嬌氣和刁蠻,在她身上難覓蹤影。

牆壁上貼著一張她的“日程表”: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房間,客廳、洗手間和廚房都是她的責任範圍。她要給雞和豬添加飼料,並搜集雞蛋。她還要負責整理餐具,在放入洗碗機之前,她都要先粗略衝洗一次。那天晚上我看到這柔弱的小姑娘在廚房清洗一大堆餐具,真是有點心疼,但她看上去總是樂嗬嗬的,從不抱怨。

每晚睡覺之前,珍妮都要按照“日程表”給她做“考核”,獎懲明確。

貝克最喜歡嘮叨的一句話就是:好的行為產生好的習慣,好的習慣產生好的結果。安娜的日程表應該就是貝克這套理論的產物。

生活環境似乎讓安娜提早懂事了,懂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我曾經說過,在美國,雖然我的英語基本溝通無礙,但還是怕和小孩子說英語。多數小孩子根本不體諒一個外國人的難處,口音、俚語、亂七八糟的語法,奇快的語速……

常常讓我難以招架。

安娜其實也一樣,她和她爸媽說話時,我也不是完全明白。但她和我說話時,就立刻換了一張嘴巴似的,用詞清楚、簡單,語法貼切。

也許是父母都很忙,或是家庭式教育缺乏小夥伴的緣故,安娜非常喜歡和我說話,她似乎不在乎說什麼內容,隻要有人陪她說話,聽她說,她就很開心。

有一次,她問我:“你有小孩嗎?”

她說話的時候總是看著對方,那雙藍色的眼眸,清澈見底。

我回答道:“有,但是他比你小,沒有你這麼懂事,很任性。”

“那他上幼兒園嗎?”

“嗯,除了休息日,他每天都去。”

“他幼兒園小朋友多嗎?好玩嗎?”說到幼兒園,安娜似乎特別感興趣,眼神中流露著向往和期盼。安娜幾乎沒有上過幼兒園。

“幼兒園小朋友很多,一個班級就有三十個同學,他挺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

“那真好……”安娜的眼神遊離了一下,欲言又止,似乎想到了什麼事情,她好像不願意再聊幼兒園這個話題,眼睛一彎,微笑著看著我說道,“我家和你家,你更喜歡哪一個?”

我回答:“你家很有趣,但我家裏有我的親人。”

“是啊,和親人在一起總是最幸福的……”安娜若有所思地說。

在和安娜說話時,總感覺她那小小的年紀和她的心智不大相符,好像一個十六歲少女的堅毅、善良和體貼,都被擠進這個六歲的小姑娘的身體裏。

很明顯,安娜在這個偏僻的農場感到有些孤獨,她喜歡和人交流,她很向往普通小孩的生活,但她總是把這份孤獨和向往埋藏在自己的心裏。因為她非常體諒父母的艱辛,既然已經把家安在這裏,就必須努力適應這裏的環境。她年紀雖小,肩膀柔弱,卻也盡她自己的力量,和父母一起,扛起生活這副重擔。

後來才知道,當地像貝克這樣的家庭還挺多,他們用大量的業餘時間來從事農牧業,目的就是為了回歸田園,過簡單的生活,並得到所謂的有機食品。當然,其中很多人也是為了省錢。

因為每戶家庭的專長不一樣,有些善於養牛、有些善於種蔬菜、有些善於養蜜蜂,貝克和珍妮最擅長的就是養雞。所以,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在這個組織內部大家互相交流農產品,並互相幫助、扶持。貝克在介紹這種“以貨易貨”的交易形式時,用的單詞是Trade,大約每一個月他們就要Trade一次,就好像幾十年前中國農村地區趕集似的,定期交易。

在貝克看來,這個圈子裏的人都是他的“鄰居”。上麵提到,貝克就曾經給別人造雞籠,而他的朋友也曾經來農場幫助他造豬圈。美國人力太貴,幸虧有這樣的組織他們才可以有機會經營規模這麼小的農場。因為單獨的小農場規模效益太低,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這樣小規模的農場是不可能獨立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