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企業文化——從優秀到卓越的質變(2)(2 / 3)

企業經營組織,盡管要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但是,在現代社會或者說在當今國內社會,企業已經不能作為一個純粹意義之經濟組織存在了。本來,經濟活動就是“嵌入”社會結構之中的,而企業也隻能存在於社會背景之內,企業是社會之中的企業,企業是社會當中的主體,完成了納稅任務以後,並沒有充分完成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企業擔當不擔當社會責任,這是社會的期望或者是周圍大多數人的期望。企業在社會當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擔當的社會責任就越來越重。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剛剛起步,還有很多企業缺乏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對企業與社會關係的定位認識不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企業對社會責任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企業的盈利甚至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和嚴重的環境汙染為代價,給社會造成長久的不良後果。這表明,喚醒和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伊利集團是全國乳品行業的龍頭企業,連續四年銷量第一,也是唯一一家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供乳製品的食品企業。伊利在社會責任方麵,做了大量工作,體現了公司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追求,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在發展過程中,伊利集團始終堅持“企業與社會共發展”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社會價值高於商業利潤、安全與健康大於物質財富”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伊利集團發展曆程中,始終沒有發生一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為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提供了安全、健康、優質的產品。

十多年來,伊利集團累計納稅60億元,相當於伊利現有的總資產規模。這也就意味著,通過上繳稅金,伊利集團已經向國家又上交了一個“伊利”。

伊利集團積極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截止目前,累計為養奶牛戶發放奶款230多億元,以滾動的方式累計向農戶發放購牛款20億元。為確保乳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伊利集團一次性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防疫工作補貼和疫病防治,伊利集團設立了2000多萬元的風險基金,補償奶農在養牛過程中的意外損失,解除奶農的後顧之憂,在伊利集團的帶動下,數百萬農牧民脫貧致富。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內在要求。一個企業可以從履行社會責任中獲得眾多益處:一是有助於企業規範經營;二是有助於保持員工的忠誠;三是有助於贏得公眾對企業及品牌的認可;四是有助於把參與解決社會問題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機會;五是有助於更好地預測、管控風險,使基業長青。可以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管理行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成本是一種高回報率的投資。

將企業文化注入和諧基因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個國家的文化,一個企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這個企業的文化。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是營造和諧企業氛圍和優良環境,促進企業穩定、健康發展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保證。

一個企業有什麼樣的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就決定這個企業有什麼樣的組織結構、經營方式、管理製度、員工隊伍和服務質量。企業在運營管理中強調“和氣生財”、“和為貴”,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強調以人為本。因此,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和諧理念貫穿於企業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以和諧作為企業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並以此影響其他各種文化形式,促進整個和諧社會的建設。企業在加強文化建設方麵,秉承和諧文化理念,在汲取現代管理思想的基礎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將以人為本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形成企業共同價值觀,為推動企業持續有效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

企業培植和諧文化,是對傳統經營理念的極大跨越,也是對傳統發展視野的極大拓展。不同的人性假設往往帶來不同的企業價值觀,以前海爾曾采用“黃腳印”的負激勵方式進行管理,每天都有績效最差的員工站在大腳印前檢討自己,1998年後,海爾把腳印換成綠色,采取正激勵方式,讓績效最好的員工站在腳印前和大家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