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企業文化——從優秀到卓越的質變(2)(1 / 3)

如果企業管理者都這樣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搞所謂的“企業文化”,那員工就要受苦了。有些企業領導者,總認為自己是太陽,而其他人包括高級管理人員則是“行星”,中層管理人員是“月亮”,普通員工是“小行星”,大家都按這種規律轉來轉去,美其名日: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很容易形成獨裁文化。

現在是到了一些管理者應該做一些改變的時候了。否則的話,企業文化,僅僅是老板或管理者個人的文化,它注定是得不到員工們打心眼裏接受,得不到員工們源自心智的重視和始終如一的推行的,它也是成不了員工們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操守的。說得嚴重點,它不過是管理者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單邊”文化,不過是管理者的夢魘而已。

因此,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你應當發揮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企業文化必須得到員工的認可。在企業文化理念提煉過程中,如果缺少廣大員工的廣泛參與,員工未能做到暢所欲言,他們難免會不自覺地排斥企業文化。相反,如果給員工提供盡可能方便、廣泛的參與和交流方式,既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加深其對企業文化的認識。企業文化建設和科技攻關不一樣。對於科技攻關來說,掌握了技術之後,實施起來就相對簡單了。而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來說,員工知道了卻不一定能做到,更不能保證長久做到。所以,企業文化一定要得到員工認可,讓員工知道企業文化是怎麼產生的,明確企業文化對其自身價值的實現有什麼幫助,從而使企業文化在員工心中紮根,使員工做到“行其所信、信其所行”。

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之後,便會更加重視學習和遵守企業的企業文化,便會樹立一種主人翁意識。

重視和建設企業文化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奉行的精神信念是企業文化的集中表現,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柱,從而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企業凝聚成一個上下一心的整體,並以此激勵企業全體成員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

擔當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企業利益的源泉。企業在享受社會賦予的條件和機遇時,也應該以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回報社會。除了外部法律所加於公司的義務之外,公司的剩餘目標也包含股東、債權人、雇員、消費者、供應商、政府部門、社區、媒體、自然環境等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

在一定意義上說,企業的形象就是企業家的形象,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多寡體現著企業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一個有境界、有見識的企業家,應當帶領自己的企業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實踐證明,承擔社會責任並不是企業單方麵的付出,而是可以給企業帶來諸多益處的,比如有利於加強和社會各界的溝通,有利於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公眾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親近感,有利於樹立和弘揚企業的文化觀念和核心價值,有利於吸引人才、促銷產品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各大跨國公司紛紛將社會責任上升為公司戰略,視為公司核心業務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社會責任競爭成為跨國公司繼價格、質量、品牌競爭之後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麵。

2008年新年伊始,中國南方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災害,受災地區的天氣牽動了青啤上下員工的心。

2008年1月29日,青島啤酒公司組織上百名員工冒著嚴寒為久困在京珠高速湖南路段的春運返鄉人員送上大量的食物和衣物,幫助受困人員度過難關。

青島啤酒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讚助商和一家擁有百年曆史的企業,是“中國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之一,先後五次榮獲中國社會責任最高榮譽“中國最受尊敬企業”

稱號,榮譽的獲得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以及全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很久以來,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它的唯一目標是要賺錢,它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那麼,企業在完成其經營目標之後,要不要完成其它的目標?企業承擔其它目標(也即社會責任)後,會不會影響其競爭力?企業擔當這個目標後是不是就可以討價還價,並認為它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