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簡單但有效的管理定律(3)(2 / 3)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件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往往會保持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業的領導者要合理地用人和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完成時給予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與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工作。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一般來說,一件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人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一個人在一家大公司,如果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綜上所述,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個人的價值觀,適合個人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人看到期望。所以,領導者在用人時應該注意“知人”和“善任”。

“知人”,首先要對所需、所用之人有一個較全麵的了解。在“知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選擇”合適的人才,“知人”是領導者用人的第一要素和前提。當然,“知人”識才是為了“善任”,通過“善任”人才來獲得企業持續的競爭力。

要用好人才,就必須“擇人任勢”。一個人,不可能具備種種才能,勝任一切崗位,某一特定人才總有最適合於他的位子。這就需要管理者在“知人”的基礎上,在人才的使用上給予恰當安排,形成人員配置的最佳組合機構,達成最佳組合,管理學家湯姆?

彼得斯曾說過:企業或事業唯一真正的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如何有效地開發人力資源?這要做到兩點:首先,領導者要廣泛地了解他人的價值觀、個性和期望及長處,並加以合理的運用,才算是藝術地“知人”。

經過“知人”,領導者已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資源,這隻是為用人打下基礎,這還要第二步“善任”,隻有這樣,人才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集合眾智,無往不利”,這是日本著名的鬆下集團老板鬆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一個人的才幹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長於某一方麵的偏才。而將眾才為我所用,將許多偏才融合為一體,就能組成無所不能的全才,發揮出無限巨大的力量。”

事實也正如此,曆史上看似一無所長的漢高祖劉邦是將知人善任發揮到極致的古代領導典範。劉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張良、蕭何,武不如韓信,卻能驅策自如,善於發揮各自所長,用人到位,最終成為漢代開國帝王。

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

在任何組織裏,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裏的爛蘋果一樣,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裏其他的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一個能工巧匠花費十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品,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將它毀壞掉。

這是一條來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同理的諺語:

一塊臭肉壞了滿鍋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條臭魚壞了一鍋湯。

無論是來自西方的定律還是中國的諺語,已經把負麵影響的始作俑者做了準確的定性:汙水、臭肉、老鼠屎、臭魚。這些已經定型的東西已經沒有改變和改造的可能。汙水總不可以成為酒吧,臭肉總不可以成為好肉吧,老鼠屎總不可以成為調料吧,臭魚又怎麼可能成為好魚?既然如此,就要及時處置,對極壞的東西不需要再抱什麼幻想。

麥克萊蘭定律

波士頓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教授麥克萊蘭說:讓員工有參加決策的權力,賦予員工這種參與權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

從對員工意見調查的數據分析來看,讓員工參與決策以下6點是最為重要的方麵:

1.參與決策的員工會感覺到自己在集體中是受到重視的。他們一旦參與決策,感受領導把自己看作集體獲取成功的重要角色,當然就會投入更多精力,增強責任心,為部門或公司創造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