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很多的書,但真正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卻不多,但這本書卻讓我眼前一亮,讓我受益頗多。它來源於我們的生活,也在反思我們的生活!它讓我更加明白自己處境,也讓我知道了應該怎樣更好的在這樣的社會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曾有朋友問我,我的“家”在哪裏?這時我往往會比較猶豫,我知道“家”的含義,但我卻不知道我的家在哪裏?從大的方麵來說,我的老家在山東,但我們一家四口卻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媽媽在老家,爸爸在煙台,弟弟在青島,我在蘇州),這樣的家對我來說似乎隻是一種寄托。就我個人而言,對於未來的家會在哪裏?我也沒有明確的定論,因為幾年的打工生活已經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殘酷!在城市買不起房,沒有一分非常穩定的工作,就想在城市有個家似乎真的不那麼容易!我隻是一個普通打工者,像我這樣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還有幾億人,看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自己以前從來都沒感受過的東西,讓我的內心觸動很大,所以我覺得如果以後更多的朋友能夠看到這本書,這將會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它將會讓我們的思想意識到達新的高度,讓我們這個打工群體更加團結!人的行動取決於人的思想,當我們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並打算為更好的生活而去爭取努力的時侯,我們就離更好的生活不再遙遠!我們也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曆史!
——王海軍(山東籍在蘇州打工的工友)
1995年我帶著改變家庭狀況的目的偷跑到北京至今16年了,我的家到現在並沒有因為我的努力而有所改善,現在家裏沒人了,父母弟弟都到北京來了,但是我對家的依戀還在,對家的回憶還在,對家的向往還在,我的家孤零零的在留守。前兩天老家的發小打電話給我:“你家房頂塌了一半,屋裏東西怎麼辦?”我強顏歡笑:“把門撬開,東西先搬到你家去吧。等過幾年直接弄個新房。”家回不去了,再傷感我們留在城市也是必然,我們需要城市,城市需要我們。這也是曆史的必然,留在城市,我想我們新工人已經準備好了!今天是2012年3月15號,兩會開完第二天,這一天值得紀念。
——王德誌(北京同心互惠社會企業負責人)
當我第一次知道書中這些內容要麵向全國、全世界的那一刻,無比的激動和驚訝,同時羨慕作者的才華。書中有訪談我們家的故事,三輩人生活方式不同,父母種地、我們打工、子女留守、夫妻分離,一家人難團聚,哪裏像個家喲!隻是希望我們的子女不要像我們這樣奔波辛苦,在農村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就好了。華西村是我夢想的天堂。華西村應該沒有人還要去外麵打工吧?那裏應該沒有留守兒童吧?應該也不會有空巢老人吧?我不清楚,我聽到的隻是個傳說。
——王發明(貴州省遵義縣尚稽鎮惠民文化服務部負責人)
我是新工人裏的一員,今年26歲,出來打工8年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用我們經曆和生活,在這本書裏告訴你,新工人迷失在哪、困惑在哪、希望在哪。告訴你,我們的出來多年後老家是什麼樣子的,家裏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城裏打工生活是什麼樣子,城裏的孩子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在這裏看清一個真實而自信的新工人群體!
——盤成芬(北京同心創業培訓中心)
三十多年了,我們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奔波、勞碌、流動、居無定所;因為各種原因,我們還被其他人群視為異類一樣經常研究,似乎我們的需求與其他人的需要是不同的。難道我們在對於人的生活需要上真有與其他階層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隻能被動的接受他人的代言?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我們曾經迷失過,但現在,就讓一切成為曆史吧!《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一部真實展現打工者生活與心聲的裏程碑性著作,將預示著打工群體正式不卑不亢地登上曆史的舞台!
——全桂榮(蘇州工友家園負責人)
1993年,父親為了養家糊口離開了親人,“打工”這個有些神秘色彩的詞語開始模糊的進入我的記憶;
2008年,為了人生理想我踏上了打工的路,結束了一家五口除爺爺外,沒有過打工經曆的曆史;
2010年,我在日記《跨年記憶》裏寫到:十幾年來,我們家就像一個客棧,你來我走,你走我來,隻有年邁的爺爺沒有離開過,十幾年來,一家五口隻有兩次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