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除夕,我依然繼續著無法回家過年的現實,但有所不同的是,往年都是我打電話回家拜年,而這次卻是家裏打來電話給我拜年;

2012年3月,我回家探親,像做客似的在家呆了一個多星期,臨別時爺爺低聲嘮叨著:這次出門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看看……爸爸說: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接他們到北京玩……他們明明知道我也隻是穿梭在繁華城市裏一無所有的過客,我不知道爺爺和爸爸的話,是否在重新定義和詮釋著我及我們與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關係。?

——楊猛(北京同心互惠社會企業)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新工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為代價直接推動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近三億的新工人群體用自己的行動不僅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這本書站在新工人群體的立場和視角,真實而生動地紀錄了當代中國新工人階級正在經曆的這一偉大曆史轉變的過程。

—孫恒(北京工友之家總幹事)

有溫度的記錄,有深度的分析,有濃度的情感。這本書以全景式的記述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新工人”生存之艱辛和痛苦,也讓我們理性思考這一艱辛與痛苦背後的深層原由。

——梁鴻(學者、作家)

中國“新工人”的出現,似乎無聲無響,卻是一件將改變曆史的大事。

——黃紀蘇(學者、劇作者)

這本書沒有套路,沒有官話,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它帶著田野和工地的味道,帶著汗水和眼淚的味道,伴隨著離別親人長長的思念,伴隨著旅途中無盡的大路,把那些在數字後麵、在報表後麵的人的生活不加掩飾地擺在讀者麵前。它與故作姿態的高頭講章、遠離現實的框架設計不同,它的支撐點是雙腳、眼睛、耳朵和心靈。它告訴你,有這樣一群人的生活,你不能假裝沒看見。--劉忱(中央黨校副教授)

本書真實地記錄了處於社會轉型和斷裂中的打工者的遭遇、迷失和奮力掙紮,從社會學和心理學雙重角度,描述和剖析了中國工人階級再形成的客觀過程和主觀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嚴重問題,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我一口氣讀完後,感覺自己深受教益,希望更多的讀者朋友能夠分享這本好書。

——王江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哲學與勞動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國人直到1990年代以後的這個新時期,才終於幫助百多年來都找不著北的外來主流意識形態構建了落地生根的製度基礎——數以億計的本源於農民小有產者的農村勞動力之迅即成長為自覺意義的工人階級,客觀地要歸因於其對立麵的極明顯的自為特征得到製度供給者的悉心維護……

——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在我看來,這部書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以個案調查素材為基礎,對當代中國“新工人”群體的基本工作和生存狀況的描述——描述了他們身處“待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農村”,從而“迷失在城鄉之間”的艱難境地,以及城市化和鄉村衰敗對他們自己及其家庭的深刻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部“新工人”群體成員自己開展調查研究並形成結論的著作。我認為這部著作在一定意義上標誌著“新工人”群體自我意識的生成。

——沈原(清華大學社會學係主任、教授)

2012年兩會的文件中頻繁出現農民工字眼,也開始出現對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性關注,這是姍姍遲來的開始。農民工其實就是新工人,是中國社會一個新的階級成分,數以億計的新工人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不可忽視的支撐點和頂梁柱。新工人沒有迷失,新工人隻有崛起,迷失是崛起之前的陣痛。崛起的新工人,為你們喝彩,為你們加油。

——楊錦麟(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讓中國的新工人們再不在漂移中承受製度性的傷害,是國家和全社會的責任。—於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