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家在哪裏”,與其相對應的可以是“魂歸何處”,也就是說,提到家的時候,可以包括幾層意思:第一是物質的家。指的是居住的空間,主要指的是住房。本書列舉了很多關於住房和居住條件的調研,並進行了相關的討論。第二是情感歸屬的家。這又可以分成兩個方麵:一個是人對家鄉和父母的情感牽掛和依戀;另一個是小家庭中夫妻、情侶的情感和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狀態。本書列舉了很多關於家庭團圓狀況的調研結果,並進行了相關的討論。第三是精神訴求。一個人也許有住房、有家庭,但是他/她仍然覺得迷茫,因為他/她也許對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或者我是誰這樣的問題沒有答案。對於打工群體來講,尤其是新生代打工群體,在物質、情感和精神三個層次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和問題。也正是由於看到了這樣嚴重的社會現象,所以才進行了這個研究,才寫了這本書。
“家在哪裏”是我們每個人都麵臨的問題。不同人的能力、特長和特點不同,他/她對“家”的主動選擇和被動選擇會有不同。但是,當一個人數巨大的群體同時麵對著“家在哪裏?”的迷失和“無家可歸”的慘狀的時候,“家在哪裏”的問題就不再是個體選擇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中國現在的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人數龐大的打工群體麵臨“在城市待不下”和“回農村回不去”的迷失狀態。本書的主旨倡導就是:當打工群體已經做了主體性選擇以後,社會和政府應該本著公平和道德的原則和打工群體一起建設轉型社會、和諧社會。
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導致割裂是移民的特點。對於中國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工來講,這種割裂主要體現在下麵兩個方麵:
(1)家庭不能團圓
(2)生存、發展所依靠的地點不能給移民以安全感,導致生存地、發展地和安全地的物理斷裂,同時導致移民精神歸屬的臆化
讓我們回顧一下表8(見第一編第三章“家庭團圓”一節)所反映的情況。表8是深圳某廠某車間工人家庭團圓的情況。丈夫、妻子和孩子全家團圓的比例隻占21%,其他家庭都處於被割裂的狀態,割裂的方式不同,主要是孩子和父母分離。
讓我們回顧一下表3(見第一編第二章“下班之後不能回家”一節)所反映的情況。表3是東莞某廠某車間工人買房和蓋房的情況。34名工人中有20人(占59%)有房子。有房子的工人中,除了一人在打工地深圳買房子了以外,其他人都在在老家的鎮上/市裏買房,或者在老家的村子裏蓋房。這樣的現象就是我所說的“生存地、發展地和安全地的物理斷裂”。打工群體從農村到城市打工已經持續了30多年了。第一代打工者和新生代打工者的打工動機和目的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農村和農業不能給人們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打工者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由於城市房價高、生活消費高、對打工者子女教育區別對待等原因,打工者在城市無法安居、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就導致了打工者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在老家買房和蓋房這樣的一種精神臆化。
在老家有房子所帶來的安全感也許隻是一種想象。一些打工者的確在老家買了房子或者蓋了房子,但是這就真的能實現老有所居和老有所養嗎?不一定,因為:(1)如果農村和農業進一步潰敗,如果小城鎮的發展舉步不前,那麼打工者即使在老家有住的地方也難以維持生計;(2)當老人沒有自理能力以後,哪個在外打工的子女可以長期回老家照顧父母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會首先考慮建設物質的家。精神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發育出來了,所以,如果一個人可以建設物質的家,那麼精神的家就會與之相統一地發育出來。但是,當一個人物質的家處於割裂狀態的時候,那麼一個人的精神必然臆化。
“我就是要在(蘇州)這邊上班,不想回家”-工友謝永濤的看法
2011年6月5日,我在蘇州訪談了工友謝永濤。我們交流了對“家在哪裏”的看法,謝永濤1986年出生,湖南邵陽人。他初中沒有畢業就出來打工了。下麵是他的話:
“我就是要在這邊上班,不想回家。
“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是我們一家7口人,隻有一畝五分田,一個人吃都不夠,哪能養這麼多人。我還沒有娶老婆,我弟弟還沒有娶老婆,等都娶了老婆就更沒有辦法了,怎麼吃!怎麼住!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