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定親了。等生了孩子以後,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在老家帶著,但是要出來到城市讀書。為了小孩,為了下一輩,我必須在外麵打工。就是說,希望孩子在外麵長大,哪怕自己苦一點,也不希望放在家裏。
“我們不能把目標定得太長了,根本沒用,現階段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你說我想在蘇州買房子或者安家,我肯定有這個想法,但是我辦不到呀。最便宜的房子要三四十萬,好一點七八十萬,打一輩子的工也沒有這麼多錢呀。”
謝永濤的話給我的體會是:
*從生存角度來講,謝永濤全家7口人在農村家裏一共才1畝5分田,根本無法生存。這就是本書第二編的題目:回不去的農村。
*從安全角度來講,打工一輩子也無法在蘇州買得起房子。這就是本書第一編的題目:待不下的城市。
*從發展角度來講,謝永濤想得更多的是下一代的發展,所以他說:“希望孩子在外麵長大,哪怕自己苦一點,也不希望放在家裏。”這就是本書第三編的題目:迷失在城鄉之間。
“體麵的生活的第一步是有自己的地方住”-工友葉子的看法
2011年6月1日,我在蘇州訪談了工友葉子(簡介同前)。我們交流了對“家在哪裏”的看法:
“至少應該讓我們有體麵的生活,至少應該是有吃有穿。低保是一個方麵,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還應該給我們長遠一些的東西。有一次和一個工人聊天,他也說:‘我自己的要求很低,隻要求能給我提供房子住,其他的我都能接受。但是現實是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我想有一個安定的住的地方。
“如果你問我,怎麼樣算是安定的住的地方,我似乎也挺模糊的,就是始終想找這樣一個地方。這五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地方,但是現在發現根本沒有的,找不到。這麼多年了,就想在城市裏麵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不是住別人的,那種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肯定不會回農村。農村不屬於我們,城市也不屬於我們。我有時候會想,去找一個小院吧,去城市的邊緣找一個小院。但是我知道這是幻象。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要改變,不改變就沒有辦法生活。真的逼得人沒有辦法了。”
葉子的話給我的體會是:
*一個穩定的屬於自己的住的地方是家的基礎,也是體麵生活的基礎。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為什麼很多打工者不能在打工地擁有自己的房子,也一定要在老家擁有自己的房子。
*認識到“農村不屬於我們,城市也不屬於我們”,發現打工多年也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住的地方,葉子的結論是“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要改變,不改變就沒有辦法生活”。這樣一個結論是建設性的。
“如果我是一個合格的工人,我就該有能力創造一個穩定的物質的家”-和工友楊春明的交流
2011年6月16日,在武漢采訪了工友楊春明。楊春明1990年出生,老家是河南商丘的。他當初高考成績非常好,大大高出一本的錄取分數線,但是因為沒有考上第一誌願,就放棄了上大學。下麵是我們的對話:
問:剛才你說了,你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走向成功的機會。那是一個什麼機會呐?
答:我也不知道在等什麼機會,就是在等。以前想過,但是現在都不想了。那個時候想著好好幹,隻要幹得好,就會更上一層樓怎麼怎麼樣。但是時間長了,就知道了。社會太複雜了,沒有用的。
問:那你覺得什麼是你認為的成功啊?
答:自己做的事情得到老板的認同,就目前來說這就是我認為的成功,以後再怎麼想現在就不知道了。
問:你不已經成功了嗎?都當班長了
答:我現在這樣不是成功。
問:那你的成功是什麼,當經理?
答:不是當經理,是能夠參與企業,意思就是說我的想法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同,即使我做個出力的我也願意。
問:就是能夠參與到企業的運作裏、決策裏,就是說你的想法對這個企業的運作得到一定的作用,是嗎?
答:對。哪怕我當一個最底層的,隻要我的想法能夠得到上麵的參考,我也願意。什麼官啊,都不想,就是官也是閑官,看著還不夠煩人的。我想著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坐到辦公室我遲早有一天也會和他們一樣,不是聊天就是上網,我還太年輕了,不想那樣,太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