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名
我最初起的書名是《新工人-家在哪裏?》,編輯認為書名裏麵帶問號感覺我們沒有觀點和方向,我覺得很有道理。打工群體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的確迷失了,但是新生代打工者的訴求是很明確的,雖然在訴求難以實現的時候同樣感覺迷失,但是這樣的過程帶來的是主體意識的崛起。最後,我們定下書名《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迷失反映了打工群體的生存狀態,卻是崛起的基礎;崛起是打工群體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
我從事研究工作多年,從來都是我找出版社,這是第一次出版社編輯找到我。其實編輯找的不是我,而是我們位於北京皮村的機構。編輯看重的是我們機構所服務和關注的打工群體。編輯說:“如果可以出版這本書,也是為這個群體做了件事情。”
研究工作與社會活動以及社區活動的結合
本書是“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後稱“博物館”)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博物館”是“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於2008年5月創辦的。“博物館”的宗旨是記錄打工群體的曆史,進而推動打工者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並促進中國工人群體的健康發展。我們不僅通過記錄打工者的故事來記錄打工群體的曆史,我們還通過對曆史的描述和解讀去創造曆史。圍繞本書的研究成果,“博物館”於2012年1月1日開展了主題為“新工人-家在哪裏?”的圖文展覽,此展覽將在2012年度持續展出,並圍繞該主題開展各種社區活動。
作者對工友的回訪
2011年10月,我寫完了本書的初稿,草印了200本進行內部交流和征求意見。2011年11月,我帶著初稿去東莞回訪一些工友。工友看到他/她們的故事被寫在了書裏,都很驚喜,特別是看到自己或者親友的照片時更加覺得親切。下麵是我和工友王福連的對話:
問:你看我寫的東西,覺得有用嗎?
福維:還可以。很真實,這個書給我一本好不好?我回去看一看。
問:好的,你願意看,我很開心呀,因為有時候會擔心……
福維:擔心沒人看?
問:對,擔心沒人看。我做調研和寫這個書付出很多精力,現在寫出來了,自己會想,別人會不會覺得有用。所以你願意看,我就很開心。你覺得這個東西會起到什麼作用嗎?
福維:不知道呀,我也在想,這個能起到什麼作用。你去年采訪我的時候我就想,采訪這麼一下搞什麼呢。
問:但是,你能接受我的訪談,說明你是支持我們的,對吧?
福維:支持的人肯定占多數。肯定好多人都認為是好事。
更讓我欣慰的是,當和工友第二次見麵聊天的時候,氣氛和初次見麵非常不同,有些“老朋友”久別重逢的感覺。我的再次到訪是出乎他/她們意料的,我的再次出現大大增加了他/她們對我的信任。他/她們隱約感到,我原來不是他/她們生命中不會再出現的過客。還有一個突出的感受是,雖然隻過了一年的時間,但是很多工友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讓我更加意識到做跟蹤訪談的重要性,在這裏就不詳述了,在下一本書裏再和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