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編輯手記(1 / 1)

為什麼要做這部書的緣由,連我自己都有點說不清了。一開始,我想要鼓勵這個熱愛文學的男孩繼續創作下去,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好更精彩的作品問世,當然這部書稍顯稚嫩,但畢竟真實地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和情感追求。可隨著我對書稿的進一步理解,以及對作者學習、生活環境的逐漸熟悉,我發現我的初衷有所改變。我在想,編輯為什麼要付出心血去做每一部書?圖書究竟以一種什麼方式或姿態進入到讀者的視野,如何去影響或啟示讀者的精神追求。

與本書年輕的作者相識是在我策劃出版的另一本青春讀物《夢隨蝶舞》的首發式上。那天忙碌之中似乎總感覺有一雙眼睛在追逐著我,那似乎是一種信任與期盼。在最後的簽名售書活動中,有一個穿白T恤、藍牛仔褲的高個兒男孩一直擠在前麵,很羞澀,很拘謹的樣子。我幫著作者取書、拿筆,眼角的餘光一直留心著那男孩。他終於站到最前麵,請新書作者簽名,然後卻目光轉向我,欲言又止。這時,另一個男孩衝到他前麵,當然,我是認識這個男孩的,幫我組織本次活動的人文學院學生會主席。他大方地向我介紹道:“賀姐,這就是蘭喜喜!我告訴過你要出書的那個學生。”然後,那個男孩便紅著臉問我好,並遞上了那疊厚厚的裝訂整齊的書稿。

編輯手記初次見麵,他留給我內向、羞澀的印象,直到我決定出版他的書,又與他多次討論書稿或隨意聊天,他都表現得很不自然。是不是我過於嚴肅?但似乎也不是。天性使然吧。他能在大三緊張的學習中寫出近三十萬字的書稿,很不簡單,光堆積這些方塊字也夠累的。我有點暗自欣賞他了。利用兩個安靜的夜晚,我粗略讀了他的處女作《夏季裏飄落的葉子》(本書的最初書名),故事很簡單:一個男孩和三個女孩在大學校園發生的故事。但全書營造的一種村上春樹式的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喜悅的氛圍,卻讓我很感動,尤其是有著類似《挪威的森林》裏那般含蓄與柔情的性描寫,處理得很到位,很真實。當男孩流淚揮別大學,揮別青春,“像是一團脫離了枝條的柳絮在空曠的沒有人跡的天空漫飛……”最後發出心底的呼喚:“我們還年輕,卻無處告別;我們還年輕,生命卻過早地枯萎了。像飄落在夏季裏的葉子。”我有種深切的感動和共鳴。有點傷感、落寞的青春故事,但卻回味無窮。

之所以更換書名,原非我的本意。男孩執意不改,原想表達一種心願:

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該過早老去,不該承擔愛情的傷痛,吞食兩性的禁果。因我做書的初衷變了,書名也要變。“零度青春”更契合全書的立意、主旨、氛圍,更響亮地表達了青蔥歲月裏男孩女孩的心聲,或者是一種警示吧。大學校園裏鳥語花香,青春歲月裏激情蕩漾,正是:青春歲月蹉跎,待到白首空自卑。

為了拍攝一組契合全書風格的作者照片,我與朋友驅車趕往那個遙遠而偏僻的小村莊,在夏日正午時分,頂著驕陽,帶著期盼。我想了解寫出這樣一部著作的男孩生活、學習的環境,想知道是什麼促使他對文字如此迷戀。我見到了他年邁的父母,可親的嫂子,帥氣的小弟,還看到那一片片綠油油的玉米地,那一灣鴨鵝嬉戲的池塘,真正的田園風光!原來他有這麼多可以激發靈感的源泉!難怪他學習、創作兩不誤。我隻是想說,他是很幸運的。有那麼多優秀的孩子因為交不起高額的學費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編輯手記而又有那麼多平庸的孩子因為優越的家庭環境而迷失青春的腳步,而還有那麼多優秀的貧困大學生卻因貪圖一時之利而墮入欲望的深淵。大學,成了女朋友、逃課、戀愛、西餐廳、咖啡廳、避孕套的代名詞,曾經那聖潔而美麗的大學校園已不再是一方淨土了。那些原本單純的學子已漸漸習慣於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了,也在一種習慣中將自己毫不憐惜地扔進了那個充滿欲望的世界裏。

我不想在此談中國教育的弊端和不足,這也不是我們編輯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隻是想借本書出版的機會,和所有的高校學子們以及讀到本書的讀者一起探討一下我們的青春和信仰的問題,你認真地回憶過人生中有意義的青春期故事了嗎?你認真地反思過你的人生信仰了嗎?不要說,自己從不信仰什麼,也不需有信仰,我們一直都是一個尊重英雄形象傳誦英雄主義的民族,都有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的價值標準。最最普通的人都知道平安幸福是他們一生的追求,何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我的青春有可回憶的、有價值的故事,我個人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堅定的信仰,不知我的大學生朋友是否也有這樣肯定的回答。我們各自期待吧。

本書責任編輯賀秀紅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