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評估企業的性質和經營者(4)(2 / 3)

“經驗表明,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經常是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當然管理層決不能因此過於自滿。企業總是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服務、產品線、生產技術等等,這些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公司如果經常發生重大變化,就可能會因此經常遭受重大失誤。總之,在經濟動蕩的土地之上,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經濟城堡是不可能的,而這正是企業持續取得超額利潤的關鍵所在。”

“《財富》雜誌總結在70年代到80年代世界500強企業中1000家中隻有25家能夠達到業績優異的雙重標準:連續10年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達到20%,且沒有1年低於15%。這些超級明星企業同時也是股票市場上的超級明星,在所有的25家中有24家的表現超越標準普爾500指數。這些《財富》冠軍榜企業的兩個特點可能會使你大吃一驚:第一,其中大企業隻使用相對於其利息支付能力來說很小的財務杠杆。真正的好企業常常並不需要借款;第二,除了一家企業是高科技企業和其他幾家是製藥企業之外,絕大多數企業的業務一般都非常平凡普通。它們大都出售的還是與10年前基本上完全相同的、並非特別引人注目的產品(不過現在銷售額更大,或者價格更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這25家明星企業的經營記錄再次證實:繼續增強那些已經相當強大的經營特許權,或者專注於一個遙遙領先的核心業務,往往是形成非常出眾的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巴菲特一貫信任那些經營穩定,很少發生變故的公司,他認為,報酬率高的公司,通常是那些長期以來都持續提供同樣商品和服務的企業,徹底改變公司的本質,往往會增加犯下重大錯誤的可能。”

不要投資於二流企業

巴菲特早期就發現格雷厄姆買下任何廉價股票的方式並不正確。他認為,二流的企業不會有可預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經濟狀況就不好的企業更是如此,雖然或許會有一段有希望的時期,但是到最後商業的嚴苛競爭還是會排除任何會增加公司價值的長期利益。

二流的企業容易隨波逐流,投資者看到這種暗淡的結局,絕不會對這種企業再有熱忱。最後的結果是:變成一隻垃圾股。巴菲特認為,即便是這類企業的市場價格逐漸接近預期的實質價值,投資者的獲利也不理想,因為獲利限製在實質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同時,資本所得稅也會吃掉獲利,因為該企業的原本經濟狀況就不理想,繼續持有隻像是搭乘一艘無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將這種看似精明實則愚蠢的投資策略定義為:以一個夠低的價格購買某個東西,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個能增加企業財富,使投資效能以還不錯的利潤出脫持股的事。以為借低價提供的安全盈餘,投資人能免於永久性的資本損失。

巴菲特還發現,帶動公司財富增加的事件通常絕不會發生,發生的恰恰是相反的情形。當某些事件發生致使公司財富減少時,投資者如果不能搶著傾倉,就隻能堅持和它一起沉下去。

此外,如果事件真的發生,而投資者也賣出持股,則利潤又會受製於資本所得稅的懲罰性效果,吃掉獲利中一筆可觀的數目。

由此巴菲特得出結論:一個二流的企業最有可能仍舊是二流的企業,而投資人的結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價購買所帶給投資人的好處會被二流企業的低收入所侵蝕。時間是傑出企業的好朋友,卻是二流企業的詛咒。

與此不同的是,優秀企業的經濟狀況完全不同於二流企業,如果能買到優秀企業,相對於二流企業的靜態價值,優秀企業會有擴張價值,其擴張價值最終會帶動股票價格上漲。

傑出企業擴張價值所帶來的另一好處是:如果該企業持續成長,無限期地持有股票比撤出來更有意思。這會使投資者延後資本所得稅的上繳,直到某個遙遠的日子,並且享受累進保留收益的成果。

擁有良好業績的公司是好的選擇

巴菲特的投資目標是具有良好賺錢能力的公司,也就是他能合理地預估未來收入的公司。在他的投資生活中,總能找出許多這樣的公司,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生產一種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是屬於消費獨占的類型。

巴菲特把具有消費獨占型態與商品型態的公司的投資價值進行了比較,他發現消費者的信譽造就了消費獨占這一結果。他認為,雖然信用是無形的,但是它和公司緊密結合在一起,因為這樣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具有某種特殊的吸引力,因此造成消費者緊緊跟隨該公司以及所生產產品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