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代理“代”遍全球
現時代,有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已風行世界,並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並油然而產生了一種日益發展壯大的新的職業和一群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士。這種新的營銷方式就是“商務代理製”,這種新的職業就是“商務代理業”,這群人士就是“商務代理人”——簡稱“代理商”。
廣泛引起全球注目的日、美商務代理
Alfalfa俱樂部是美國高級政客的聚會場所。在1989年該俱樂部第76屆年會上,本年度的俱樂部主席美國參議員本特森,就曾以幽默的言詞講述了一個嚴峻的事實。他說:“當我告訴妻子,準備去參加掌握著美國未來命運的政界和工商界巨頭們的聚會時,她卻問道:‘噢,你要去東京?”’。
其實,本特森並非在開玩笑,他隻是力圖說明一個非常客觀的事實,即日本人通過聘請美國人擔任商務代理而使其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入美國市場,甚至左右了美國的經濟格局。通過商務代理及其他相關的手段,日本人已在美國市場上:
擁有近300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
控製了超過3300億美元的美國銀行業資產(占美國銀行業資產的14%)。
占有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
在美國擁有的不動產超過了歐共體的總和。
占領了美國2%的半導體器件市場、30%以上的汽車市場、50%的機床市場和絕大部分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
難怪美國的經濟界人士驚呼:日本人利用美國人的手打破了美國的經濟堡壘!
的確,利用商務代理,日本的產品猶如瀉地的水銀一般迅速地注入美國市場。借助商務代理,日本人可以宣稱:日本企業能左右美國的政治、經濟政策。日本的許多政府機構和企業在美國都擁有自己的商務代理人。
在美國,許多人士對做代理頗有興致,這其中不乏一些高層官員等重量級的人物。
喬治·布什競選運動的新聞秘書希拉·泰勒就是一位注冊的外國代理人。1985年2月,她離開第一夫人南希·裏根的參謀機構後,就立即成為了一家名叫湯姆遜·S·A的法國企業的商務代理。
前總統布什的高級助手前助理國務卿查德·費爾班斯克,曾是富士通公司(日本主要計算機製造公司之一)的代理商,同時還是希臘公司的代理商。
自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公司就開始雇傭許多著名的美國政府官員擔任其顧問或是代理商,其中有尼克鬆政府的特別貿易代表威廉·埃伯利,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A·科爾比。
據美國官方統計,從1980-1990年間,擔任外國代理商的前任聯邦官員達兩百餘人,他們大多曾就職於白宮辦公室、國會、商業部、國際貿易協會等重要部門。
日本的許多產品,如索尼公司的第一代晶體管收音機、鬆下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機(HDTV)及日立公司、三菱、三洋、夏普和東芝公司等大企業的產品,都是通過代理商打入美國及世界其他市場的。
日本的商務代理人還協助日方影響著聯邦政府的貿易政策,左右著美國的關稅稅率、產業政策及影響著聯邦政府對諸如高清晰度電視等關鍵技術的支持,從而使代理業摻雜了政治因素,成為美國最有爭議的-問題之一。
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帕特·喬特,曾在《銀彈攻勢》一書中尖銳地批評了美國的代理業參與政治活動。他認為:日本利用美國代理商進行了大量的“院外活動”及“政治戰”和“宣傳戰”,從而驚呼“日本收買了華盛頓!”
不管日本在美國的商務代理人的活動是否摻雜了政治因素,但有點是非常明確的:即商務代理已成為當今國際營銷的重要手段,成為了溝通海外市場的金橋梁。
日本在挖掘和運用代理商方麵固然很猖獗,但美國本身亦在費盡心機地大量運用其他國家的代理商為其產品打開銷路。
美國商業部數年前就設立了代理商與經銷商服務處(ADS),從而減少美國企業在海外的時間及金錢浪費,並保護和評估美國海外事業的外國夥伴和代理商,各企業可通過地區性的商業部辦公室,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代理商。
美國公司首先提供他們的產品目錄、出口價格表及對代理商的要求,遞交給代理商及經銷商服務處的貿易專家。專家審定後,服務處即將產品的消息送達到相關的代理商手中,並通過電話或親自訪問該代理商,評估他們的盈利能力、信用及財務狀況,並將候選的代理商的名單送達至美國的企業,由其作最後選擇。服務處還幫助美國的企業書寫信函、簽訂代理合同、寄送特別資料等。整個過程隻需1-3個月,收取服務費也隻有125美元。
代理商及經銷商服務處已為美國企業尋求了遍布全球的各種代理商,從而被稱為美國商業部最成功的計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