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企業倫理建設與投資(1)(1 / 3)

第一節企業倫理建設

一、企業倫理

“倫理”一詞最早見於秦漢之際成書的《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證明音樂對於陶冶品性、疏通人倫的作用。“倫”,從人從侖,即人的輩分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的本義是治玉,即雕琢玉石,“玉之未理者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鰓理。”所以,“理”即道理、規則、原則。“倫”與“理”合起來就是人們在處理相互關係時的規範、準則。孟子將基本的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和朋友;而處理、協調這五種關係的行為準則便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成為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倫常之理”和核心內容,關注人倫也始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在西方,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由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紀創立。亞裏士多德創造了“倫理學”(Ethica)這一名詞來表述他關於人生完美和幸福的學問。在他看來,人生的目的即是幸福,幸福即是至善。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人的本性和人所特有的功能就是能根據理性原則而過有理性的生活,即道德生活,因此,幸福和實現幸福的根本條件就在於具有德性或美德。

企業倫理是企業與其所有利益相關者建立關係及互動時應遵守的規則或行為規範。因此,企業倫理是伴隨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的。“企業倫理就是要求企業在處理與組織內外部的‘人’的關係時,包括員工、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政府和其他公眾的關係中,不斷改善自己,更有效地滿足人們和社會的需要,做一個追求平等互利、誠信經營、尊重他人、關心公益的優秀‘社會公民’”。企業倫理是關於善惡的規範。它告訴企業哪些經營活動是善的、應該的,哪些經營活動是惡的、不應該的。究竟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正是企業倫理學要研究討論的核心問題。

企業倫理學的英文名稱是“Business Ethics”(有時也譯作“經濟倫理學”、“商業倫理”“商業道德”),是企業近二十年才興起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國家出現了一係列有關工商企業活動的醜聞,包括行賄受賄、規定壟斷價格、脅迫或欺詐交易、不平等對待或歧視員工等,醜聞的曝光喚起了社會對企業倫理的關注。80年代以來,企業倫理的研究和實踐在許多國家展開,管理與倫理結合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企業倫理學既是一門應用性的規範倫理學學科,又是在工商管理領域內發展起來的、在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或商學院開設課程的一門管理學學科。

二、企業倫理建設的含義

企業倫理建設是指在明晰企業倫理道德規則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途徑把企業經營中必須恪守的倫理道德規則轉化為企業成員內在的自覺要求,並體現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

企業進行倫理建設,一方麵是由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另一方麵也是由市場經濟的要求所決定的。過去,人們往往隻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企業,能否帶來經濟效益成為衡量企業的唯一指標。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日益認識到,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既具有經濟性又具有倫理性的雙重實體。企業以利益為中心形成的各種關係,既是經濟關係也是倫理關係。企業的這種特性,表明倫理道德活動與經營活動具有內在相容性,正是這種雙重性,要求企業在注重利潤增長的同時,關注道德成長,重視企業倫理建設。

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任何一個市場主體都希望在交易地位平等的情況下,交換到自己認為價值相當即“等價”的商品。市場主體為保護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規、守則、公約等形式在內的市場規則。企業要實現自身利益,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和內在的道德律令,這就需要通過倫理建設,把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企業烙守的倫理準則,在自覺遵守市場規則要求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利益目標。

亞當·斯密認為,“良好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將能夠給那些既有利於個人完善又有助於他人幸福的品質提供培養和發揮作用的環境,同時又能夠有效地控製那些損人利己的惡劣品質和行徑。”企業倫理建設發展與完善,將會在全社會營造出一種來自於製度安排的倫理環境,使企業道德行為的踐行得到製度力量的有力支持和調整,督促並保證著企業誠信的實現。

三、企業倫理建設的意義

企業倫理建設的滯後及企業倫理的缺失將會導致企業經營短視,喪失遠大目標,從而損害產業利益,降低忠誠度,發生品牌轉移或消費替代,進而威脅到行業的生存與發展。企業倫理建設的缺失,直接或間接地破壞了社會秩序,對自然環境造成短期或長期的破壞,使經濟處於低層次競爭,阻礙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另外,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在社會互動中,會發生輻射、傳遞、碰撞,幹擾人們的價值判斷,甚至扭曲人們的經濟倫理觀念,從而造成人們對真善美追求的漠然,嚴重損害人際間的真誠關係,破壞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