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企業倫理建設與投資(2)(1 / 3)

如:違規排放工業“三廢”造成環境汙染;違規操作導致安全事故發生;違規使用工業添加劑、輔料等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等。

綜合分析我國企業的現狀,造成當前企業倫理建設問題與偏差的具體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企業領導因素

隨著經濟製度的轉變,在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中,企業的經濟功能被突出和強化,而企業應當發揮的道德教育功能則在有意無意中被弱化,結果是企業家倫理決策意識淡漠,倫理判斷力不高。

2.企業文化因素

實施人本管理,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企業共識,但許多企業缺乏明晰的企業倫理管理意識,使我國企業內部普遍缺少一個科學的倫理管理製度和有效的監督製約機製。

3.企業員工因素

企業員工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碰撞和矛盾而缺乏倫理意識也是導致企業產生不道德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4.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這個社會的企業倫理或企業經營管理的道德價值觀,確定什麼樣的文化作為現階段的主流文化,將會成為影響整個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法律法規的滯後與不完善對企業倫理建設也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

5.市場因素

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曆史較短,市場體係不健全,以至於某些企業為了獲取利潤而采用不正當的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如果消費者整體素質高,善於通過法律等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勢必使企業將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社會的利益、注重整個社會生態的平衡。

現代市場經濟正越來越成為一種規範經濟、信譽經濟、文明經濟、法製經濟,現代市場上的企業家已不是市場初生階段時那種融強盜、騙子與一體的形象,而是講法製、講規矩、講道德、講文明的現代企業家形象。前者在那時曾經是人們崇拜的英雄形象,但在今天卻成為人們鞭撻和譴責的對象,今天人們推崇的企業家典範則是後一種形象。因此,在現代社會和市場中,在一個講道德、倫理、文明的社會和市場中,企業的信用、聲譽是一種無形的資本、潛在的市場。這種無形的資本、潛在的市場是企業發展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一個企業越是具有倫理道德水平,就越有可能在市場上和社會上贏得消費者和同行的信任和聲譽。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倫理建設雖然直接提高的是企業的倫理素質、倫理水平、倫理價值、倫理形象,但這種倫理素質、水平、價值、形象的提高卻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轉化為企業在經濟上的利潤和收入。

五、企業倫理建設的途徑

在前麵的講述中,我們分析了企業倫理建設對企業、消費者、社會的作用和意義,本節我們將來討論企業倫理建設實現途徑。要構建完備的企業倫理建設體係,就需要從以下方麵著手:

(一)外部建設

所謂外部建設,實質上是以社會環境的道德氛圍及公眾輿論壓力為主要製約力量促使企業符合倫理經營的形式,它是一種低層次但最基本的形態。這種方式與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OFOSkinne)的強化理論”是相通的,也就是說,隻要控製了行為的後果(獎勵和處罰),便可按控製者的意圖引導和製約人的行為。但斯金納的理論過於機械化和簡單化,沒有充分考慮人的行為是多種因素合力導致的結果,控製過程中同樣的強化手段未必都能達到同樣的控製效果。

1.構建完備的法律體係

一國法製的完善程度和社會道德狀況往往是成正相關關係的,法律製度強製規定人們的行為活動領域,人的活動如果超出了這一領域就會受到處罰,因此法律製度具有倫理教育作用,外在的製度約束會轉化為個人的自我約束,倫理水平由此得以提升。通過健全與完善法律體係會對企業行為形成強約束,促使企業盡快形成遵循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完備的法律體係也成為促進企業倫理建設的基礎。

2.正確行使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

在運用市場機製這隻看不見的手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時,由於市場本身所固有的缺陷,政府必須介入,這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亞當·斯密也早就提出,“要確保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市場中追求個人私利的同時達到利他的效果,就必須要有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介入”。西方政府在企業倫理建設方麵,一方麵政府盡可能地建立和完善市場體係,通過稅收、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促進社會保障體係的完善,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政府不把行政的倫理規則強加給企業,讓企業在市場上享有自主的權利;另一方麵,政府引導開展道德改革運動,轉變企業的經營道德觀念。在中國,政府由於轉變職能尚不到位,仍在過度幹預市場,權錢交易和腐敗行為常使市場在功能上發生異變。因此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成為當務之急。政府的經濟職能在於發展市場體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係,采取必要的調節措施避免經濟運行的周期性震蕩,使得企業能在自利和競爭的壓力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社會倫理規範為準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政府還需要與銀行、中介部門、稅務、海關、工商及駐外機構等部門彼此協調,建立全國性的公開的綜合社會信用信息網絡,以提供各類企業的各種信息。